(文/许世琴)陶瓷艺术是一门极具特色的装饰艺术,融泥与火的魅力于一身、涵盖雕塑与绘画两大古老门类艺术。它题材选择多样,表现形式内容丰富,可塑可绘,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作为中国著名的陶瓷艺术家,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桂明教授从不同角度对陶瓷艺术进行深入探索,将陶瓷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结合,发掘陶瓷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魅力,发扬中国陶瓷艺术魅力,创造出丰富多彩、新颖别致的陶瓷艺术品。
桂明教授拥有丰富的陶瓷、书画、工艺品等艺术门类学习经历,汲取百家之长,这为他在陶艺界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近两年,桂明教授融合各方艺术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陶艺经验和当代陶艺创新理念,形成了诸多独特的艺术理论和技法,这在其刚完成的知识产权成果《陶艺设计中传统文化与肌理语言的意象表达》和《大巧若拙设计思想在陶艺创作中的应用》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他将自己独特的中西艺术融合思想和“古拙”理念以具体的技法呈现出来,引起了中国陶瓷艺术界的巨大轰动。
从女娲捏土做人,到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的百花齐放,中国陶瓷艺术品在世界陶瓷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中国的陶瓷艺术博大精深,但桂明教授这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美学理念融合的人依旧是个“异类”。他的作品虽“异”却又浑然天成,让人能够更加真确的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桂明教授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8000年烧造史的陶艺大国,历代陶工们所创造的精美绝伦的陶瓷珍品已成为人类文化中一份独特而宝贵的遗产。传统陶艺凝聚着华夏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卓越的文化品格。但伟大并不意味着停步不前,恰恰相反,中国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正是来自于不断汲取他家所长,各种风格不断碰撞与融合,才有了绝对领先的世界地位。尤其在近些年,西方的美学思想逐步被国人所接受,中国陶瓷艺术要想时刻保持活力,就更需要紧随时代。
肌理语言作为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艺术领域,但在陶瓷领域,大多的艺术家依旧保留着旧有的观念。桂明教授的《陶艺设计中传统文化与肌理语言的意象表达》作出的革新并非仅是将一种新的创作理念引入陶瓷创作中,而是以详细的技法和技巧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设计与应用体系。通过巧妙的设计技法,以艺术性的陶瓷纹理凸显创作者在创作时的精神内涵,充分体现创作者的心境。例如在釉面肌理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在作品上勾填不一样的釉质,让它更具有立体感与层次感,通过视觉的观感,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从而形成不同的情感。这样一种高明的创作模式,是中国陶瓷从未有过的尝试。《陶艺设计中传统文化与肌理语言的意象表达》更为可贵的是,它并非一味求“奇”,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升华,让人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提到传统文化,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大巧若拙设计思想在陶艺创作中的应用》则是将艺术视野拉回到了陶瓷艺术的“源点”。在远古时代,陶器仅是一种日常工具,在生活水平的进步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可欣赏的艺术品,并形成了中国的陶瓷文化。从朴实庄重的战汉瓷器,到雄浑大气的唐代瓷器,再到精致内敛的宋代瓷器与浓艳多姿的明代瓷器,最终迎来了繁缛富丽的清代瓷器。珐琅、彩绘等技法让现当代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色彩与质感,但器型却似乎越来越被忽视。桂明教授以“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设计思想为导向,重新追寻唐宋时期陶瓷的典雅之美,在保留现当代陶瓷“精巧”的理念同时,力求通过器型及更为精妙的技法与灵感实现以“微”窥“全”的全新艺术感观,让人们重新体会“古拙”的魅力。
这两项研究如果被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对中国陶瓷艺术领域的影响将不可估量,它不仅意味着中国陶瓷艺术家对陶瓷艺术的探索从未停止,更意味着中国的陶瓷艺术依然在不断汲取营养,重新焕发出极富朝气的生命力,中国陶艺在世界艺术领域将依旧光芒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