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列子·汤问》记述周穆王西巡昆仑,在返途中有能工巧匠偃师造了一个会跳舞唱歌的傀儡,当场表演给周穆王和他的宫姬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碎倡者以示王,皆傅会草木胶膝里白丹青之所为。”唐代诗人李商隐为此写过一首著名的绝句:“珠箔轻明拂玉,披香新殿斗腰肢。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木偶戏在唐代已十分流行,其鼎盛时期则在宋代。据宋人笔记,木偶戏中的提线(悬丝)木偶、杖头木偶已成演出主流,当时尚有水傀儡、药发傀儡等。提线木偶表演动作能连续翻十个筋斗而寸丝不乱,《三气周瑜》中周瑜木偶能口吐鲜血,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木偶戏潮州称“柴头戏”,过去主要在节日或城乡游艺赛会时演出,多是福建、江西表演提线木偶的戏班。潮州本地的木偶戏为铁枝木偶,在木偶戏表演中可谓别具一格。铁枝木偶个子不及提线木偶一半,由一根铁枝固定木偶躯干背部、两枝铁枝支撑活动的两臂。潮人谓铁枝木偶为“纸影”。纸影棚不大,表演时舞台中间垂一布幔,台面布置小桌椅,两边戏门可容二至三人用手把铁枝木偶带出台前,表演各种戏曲人物动作,潮人俗称为“抽纸影”。其后台唱曲和伴奏,俨然是一台小潮剧。从前有些痴迷潮曲者并不在台前看纸影,而是躲到纸影棚后听曲。现在纸影班大多改用音带伴唱,就缺少这种诱人的韵味了。
潮州铁枝木偶虽形似木偶,其渊源却是民间的皮影戏。据萧遥天在《潮州戏剧音乐志》(已收入重刊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的考证,潮州皮影戏属于南影的流派,在南宋接近灭亡时,由一班逃难的孤臣、义民将皮影戏带到南方来。有清一代,潮州皮影戏最盛行,民间称为“纸影戏”。“潮郡城厢纸影戏,歌唱彻晓,声达遐迩。”(汪鼎《两韭庵随笔》)“潮人最尚影戏,以猪皮为人物,结台方丈,以纸障其前隅,置灯于后,将皮制人物弄影于纸观之。价廉工省,而人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陈坤《岭南杂事诗钞》)。纸影戏正名“竹窗纸影”,因台面装一竹框,裱上透明白纸,如电影银幕一样。近代纸影戏日渐衰落,为以新奇争取观众,改竹窗为玻璃窗,弃皮影不用,模仿木偶戏形状,用稻草札成躯干,穿上戏服,接上泥制头颅,多为浮洋大吴所产的“安仔头”,纸手木足,背后及两手穿铁丝三条为操纵之具,称“圆身纸影”。圆身纸影的形制,倒是与古代偃师所作的傀儡相似,用纸影之名而演木偶之实。因此,纸影戏在全国木偶戏中独一无二。后来,并台前罩的玻璃窗也弃去,号“阳窗纸影”,以别于“竹窗纸影”,民间便简称“纸影”了。
1954年,潮安源香纸影班首次赴京参加全国十三个省的木偶戏调演,演出剧目为《唐僧收三徒》。随后纸影班作为木偶戏五个品种之一留京演出。据丁言昭《中国木偶史》一书记载,1955年广东省文化局在广州举办广东省民间艺术会演,已有潮州的纸影戏参加演出。1993年,潮安金石龙阁木偶剧团曾应邀参加奥地利第十五届国际木偶艺术节,在欧洲引起了轰动,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潮州铁枝木偶,作为一种富于地方特色的艺术,又是木偶戏中稀有的文化遗产,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如何抢救保护、改革提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