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虎丘悠悠的三塘街水巷深处,有久负盛名的桃花坞年画。桃花坞曾是唐伯虎居住的地方,一首‘桃花庵歌’使桃花坞充满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留下的风韵。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盛行于清雍正、乾隆年间。曾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中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桃花坞年画发展史
年画是传统绘画中最具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于腊日画神荼、郁垒于门的风俗,从而演变为桃符,具有辟邪的性质,以后又扩大为节日祭祀的各种神马。宋代时,年节的装饰画开始发展,出现了娃娃、美女及丰稔、岁朝之类的吉祥题材,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桃花坞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工艺木版年画,因产地在苏州城北桃花坞而得名,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杨’。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达百万张以上。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特点是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清代干、嘉时期的年画,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丰富,生动细致地描绘乾嘉盛世的‘城市风情’世相。鸦片战争后,桃花坞木刻年画逐渐衰落,销售对象转向广大农村。桃花坞木刻年画采用了夸张的造型、丰富的构图、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极具意趣。苏州这个富庶的江南名郡当时不仅商业繁荣,风情独特,而且文人辈出,书画集结,于是,孕育了一大批民间美术匠师。到明末清初时,桃花坞木刻年画达到了最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苏州的枫桥、虎丘、三塘街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
民间画坛的‘姑苏版’
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其中门画可谓集历代门神之大全。桃花坞年画,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来,工艺精美,一幅画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有的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红、大红、蓝、紫、绿、淡墨、柠檬黄等诸色。在艺术风格上,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丰富的民间美术特色,故数百年来一直畅销于海内外。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近年来,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苏州工艺美院的一个常设专业,有了固定的教学基地。艺术收藏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制作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主业之一。2006年1月6日,作为传统木版年画的收藏、研究、保护基地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揭牌,如今的桃花坞又重新让桃花坞木刻年画扬名海内外。文/韩胜宝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