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档案:皇帝与后妃的私秘生活

   妻妾成群,内哄迭起,爱恨情仇,源自一身。
明宪宗朱见深的万贵妃把“姐妹”往死里斗,落得“粉身碎骨”;英宗朱祁镇的周皇后斗了一生,至死不休;思宗朱由检的后妃“文斗”,同穴而葬,长相厮守。
清慈禧太后欲擒故纵,名利双收。
在欧洲人的一些传说中,苏丹每天都品着沁人心脾的高级矿泉水,处在数百名几乎一丝不挂的美女包围之中,空气中充斥着浓烈的香水味儿。在美妙柔和的音乐声中,为了取悦丈夫的妃嫔们,争相献艺,尽展才华。曾经在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里为中国帝后画影图形的老外们,不知道是如何凭印象,夸张地描写中国皇帝的夫妻生活的。
中国民间言及皇帝的配偶,必称“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说明,皇帝多妻多妾,尽人皆知。中国古代典籍《周礼》明确记载:“古者,天下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并合百二十一人。”其实,大多数皇帝都贪得无厌,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老婆多多益善。他们因地制宜,各取所需,大大超过了《周礼》制定的后宫编制。
清代对皇帝老婆的基本数量,曾有“正式文件”,含糊其辞地作了规定:皇后一人,皇贵妃二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但是,皇帝仍有很大的余地。因为嫔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等,都没有具体的名额限制;所以,皇帝照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无限扩军。从史料看,康熙皇帝玄烨的妻妾人数,就已经是创纪录的了,一生中曾拥有妻妾五十五名:皇后四名,皇贵妃三名,贵妃一名,妃十一名,嫔八名,贵人十名,常在八名,答应十名。不过,这仅仅是“有名位”的那一小部分;“大头”在没有名位的那一部分。据说,他实际拥有妻妾二百多名。乾隆皇帝弘历一再声明,在位时间绝对不超过爷爷玄烨,却从来都没有表示过:不像爷爷娶那么多的老婆。他在鉴赏女人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爷爷多得多。
有报道说,在讲究“天赋人权”的美利坚,也有为数不少的“一夫多妻”家庭。言者估计,仅在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小镇里,就有一半儿以上的家庭实行“一夫多妻制”。镇里一位当爹的,迫使16岁的女儿嫁给一名30出头的警察,而这个老警早已有了两个媳妇儿。他还强迫14岁的女儿,嫁给一个有四个妻子的小老头。这位父亲有三个老婆,生过39个孩子。然而,比起2002年去世的镇上的前任主教,他还是小巫见大巫。据不完全统计,这位主教娶过56个13至16岁的女孩为妻。
自秦汉始,皇帝老婆的工资待遇与朝廷命官挂钩,逐步规范化。汉元帝时,皇后下设昭仪,待遇等同宰相;婕妤同上卿,娥同关内侯;以下之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使、夜使,共十四级,待遇各相当于朝廷相应级别的官员,岁禄从两千石(粮食)到一百石。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后以下的三名妃子,正一品待遇;六名芳仪,正二品;四名美人,正三品;七名才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两名,正五品。
清代后宫佳丽,按名位、级别,享受不同的待遇,月银、服饰、伙食标准、服务人员数额、住房面积及其装修水平,还有仪仗的规模等等,都各有相应的规格。皇太后每年的津贴,累计有二十两黄金,二百两白银。皇贵妃每年八百两银子,配八名女佣;贵妃六百两,八名女佣;妃三百两,六名女佣;嫔二百两,六名女佣;贵人一百两,四名女佣;常在五十两,二名女佣;答应三十两,二名女佣。
皇后有十二名女佣,一年的津贴为一千两白银。分配给皇后的“耐用消费品”,件件工艺精湛,在一般的“工艺美术品商店”里,都难得一见。其中有:玉盏金台、金方、金茶瓯盖、嵌绿松石金匙、镶金象牙筷子、银方、银盂、铜遮灯、铜簸箕、银八卦炉,各一个(付);金执壶、金匙、金云包角桌子、洋漆矮桌、银火壶、银锅、银罐、铜提壶、铜八卦炉、铜手炉、铜舀子、锡池、锡火壶、锡里儿冰箱(贮冰用)、锡屜钴、铁火钳子,各两个;银勺、银茶壶,各三个;铜瓦高脚灯、锡茶碗盖、锡背壶、铁火罩、铁座更灯、磁渣斗、羊角把手灯,各四个;金碗、铜签盘、铁火炉,各五个;金碟、铜剪烛罐,各六个(付);银茶瓯盖、镶银象牙筷子、锡壶,各八个(付);银碗、银匙、锡盆、香几灯,各十个;银背壶十三个,漆茶盘十五个,戳灯二十个,漆皮盒二十五个,漆盒二十六个;银盘、银茶壶,各三十个;黄瓷碟四十个;各色瓷碗、瓷碟,各五十个;黄瓷盘八十个;黄瓷碗、盃,各一百个。慈禧太后在后宫称王称霸,所有供应往往超标,有些东西专门为她制作。她的寑宫中,夜晚亮如白昼,灯放在十几个紫檀木制作的架子上。那灯架子,凤舞龙蟠,雕工极其精美细腻。
清代,正一品大员禄米90石,俸银180两;从九品官儿禄米15石,俸银30两——当官儿还不如作后妃!
皇后有如此丰厚的物质待遇,又手握统率数千名“娘子军”的大权,“姐妹”们当然看着眼红。能取而代之,再好不过;即便不能,也要各显神通,尽量从皇上老公身上,多揩一些油水。
在古巴比伦(现伊拉克)语中,“二老婆”的叫法,翻译成汉语,意思是“竞争者”;古希伯莱语(以色列)中,“二老婆”的称呼,汉语的意思为“嫉妒的伙伴”。由此可见,一夫多妻的家庭,一般都磨擦不断,难以和睦相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除非当老公的装聋作哑,否则一天到晚,耳朵根儿难得清静。
阿拉伯的老爷们儿明明知道,“男人的所有不幸和悲哀,均来自女人”,然而,他们愿意面对这类的不幸和悲哀,不仅苏丹妻妾成群,即使是平民男子,也大多高兴地按照先知说的去做:“如果你能对所有的妻子一视同仁的话,那么,就可以拥有四名老婆。”为了把一碗水端平,避免互相撞出“火花”,老公们都尽力让每一名老婆自立门户,住在独门独院里,鸡犬之声相闻,也许老死也不相往来。
中国老公的体会也不肤浅,只是比阿拉伯的难兄难弟略微含蓄一些,称小老婆为“如夫人”。积数千年历史之经验,他们总结出一句至理名言:“三个女人一台戏。”数千名女人在皇帝的后院里欢聚一堂,闲劲儿难忍,无事生非,所演之戏,更加丰富多彩,甚至惨绝人寰!
汉高祖刘邦的元配吕后,“最怨戚夫人”,“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饮瘖药,使居厕中”,称她为“猪”。武则天鼓动皇帝老公唐高宗,把王皇后和肖淑妃废为“庶人”。她背着唐高宗,把这两个对手囚禁在死牢般的“别院”中,命令太监把她俩的身体打个“稀巴烂”,扬尸灭迹。“肥水流入外人田”,不行;“肥水流入内人田”,也不行。唐高宗宠爱武则天的姐妹和外甥女儿,武则天也把她们一一送上西天;唯一照顾之处,就是给了她们一具全尸。
小鸡不撒尿,另有一道儿。明清后宫姐妹,在继承并发扬前辈传统的基础上,还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互斗,相残,各显神通。
明思宗朱由检的老婆们,彼此间的争斗,还算客气的。他的田妃纤巧秀丽,多才多艺,清雅娴静。朱由检在她住的承乾宫里的享受,是多方面的。政务繁忙之余,朱由检必到承乾宫一游,在格调优雅的艺术氛围中,松驰紧张的神经,恢复透支的体力,愉悦精神。田妃因而宠冠六宫,同时也成为众矢之的。
最不买她账的,就是袁妃。按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以东和左方为“上”,居住在东六宫的妃嫔,原则上地位高于住在西六宫的。袁妃心里的疙瘩,自入宫那天分配宿舍时起,就结下了:同时进入皇宫,印象分儿一样,大家彼此彼此,凭什么她住东边的承乾宫,我就得住西边这翊坤宫?于是乎,明里暗里,她处处都和田妃叫板,意欲争一短长。每年一入冬,是袁妃最风光的时候。她大显身手,剪出来各色美艳的绢花、纸卉,被“姐妹”们誉为妙手回春的消寒花。消寒花把翊坤宫装点得花团锦簇,异彩纷呈,喜气洋洋。在滴水成冰的季节里,给人以暖意融融、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美好感受。“姐妹们”啧啧称赞,时不时来翊坤宫观光,乐而忘返。皇上老公自然也常来“浇水施肥”。
翊坤宫成了后宫大众瞩目的焦点,“姐妹”们聚会的“沙龙”,皇帝老公也循香而去;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在田妃心中油然而生,久久不能释怀。她决心把公众的目光,尤其是老公的花心,扳回到承乾宫来。苦思冥想了好几天,人都瘦了一圈儿,她终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姐妹”们虽然个个尽力往自己脸上“贴金”,吸引皇上的注意,但是,在发型、头饰款式上,却都因循守制,按照宫中的有关规定打扮自己。田妃决定在这个被“姐妹”们忽视了的环节上,独辟蹊径,大胆创新,给老公一个惊喜,给“姐妹”们一个震动。她用一种特殊的石料制作饰物,装点新颖别致的发型,光彩夺目,又不违制僭越。人头发光,光随人移,活脱脱一位佛光闪烁的女菩萨,弄得“姐妹”们目不暇接,纷纷称奇,又自叹不如。皇帝丈夫自然也“回心转意”了。
女人最容易理解女人的心思,善于设身处地地为女人着想。袁妃见丈夫又被一个看不见的鱼钩钓走了,改变了策略,琢磨出一个声东击西、“借刀杀人”的计谋。“皇上已不可救药,皇后也许孺女可教。”袁妃把目光集中到坤宁宫,有事没事儿都往坤宁宫跑,和皇后套近乎。在周氏面前,她表现得极其谦虚谨慎,像个小学生一样,毕恭毕敬地请教这,请教那;而且极力显示自己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尽管她从来不直言快语地议论田妃的短长,周氏却句句都能听出对自己的同情,对田妃“专宠”的不满。俩人慢慢地成为知心朋友。
周皇后以“六宫之首”,常常举行个小型“派对”、茶话会什么的。她从不通知田妃参加,而袁妃回回都作“首席嘉宾”。周皇后遇见田妃,对她带搭不理。田妃“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安慰自己:“人家是领导,哪能不端着点儿。站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可是,周皇后一见到袁妃,立马儿笑逐颜开,特别的“平易近人”,一点儿也没有领导架子。每到小老婆朝见大老婆的日子,袁妃都受到热情接待,田妃则倍受冷落。尤其是在冬天,越是寒风凛冽,田妃在坤宁宫大门外等候的时间越长;终于见到皇后了,周皇后脸若冰霜,三言两语就把田妃打发走了。刚迈过门槛,身后就会传来周皇后和袁妃的欢声笑语。
田妃的心气儿本来就高,又受到丈夫的宠爱,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哪能长期忍受这等窝囊气!她在老公面前,抽抽搭搭地哭诉了好几回,终于把朱由检的火拱起来了:哪有这么挤兑人的,看我怎么收拾她们!朱由检好长时间没有光顾坤宁宫了。这回他把“谈话”地点,选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楚河汉界”交泰殿。朱由检指责皇后“办事不公”,规劝她“做好领导工作”。俩人话不投机,越说越激动,“谈心”变成了吵架。朱由检想:“难怪田妃那么委屈,你瞧瞧,你瞧瞧,眼看着要骑到我脖子上拉屎撒尿了!”一时冲动,一把就将周氏从椅子上推倒在地。交泰殿这个“乾坤合熙”之地,变得阴阳不调了。
周皇后愤愤回到坤宁宫,“躺倒不干了”,滴水不沾,粒米不进,以示强烈的不满和最严重的抗议。坤宁宫的总管太监,像前线奏报军情一样,隔一会儿就向皇上报告一次情况,请示“下一步行动方针”——皇后要是一口气儿上不来,当总管的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他比皇上还着急。等着当皇后的队伍,至少能从乾清门排到天安门,皇上不怕后继无人;而总管太监的爹娘,没有远见卓识,只给儿子生了一颗脑袋!
最初,朱由检闻讯,根本没往心里去,还斥责总管“事多”,“搅得朕不得安生!”两三天过去了,“军情”越来越紧急:皇后脸白了,嘴裂了,气儿短了……朱由检觉得问题严重了:在信王府“共苦”时,夫妻恩爱;在皇宫“同甘”时,怎么倒翻脸了?他越想越觉得自己也有责任,后悔不该亲了田妃,疏了皇后;却又不甘心放下皇上架子,去劝说皇后。最后,他派人给皇后送去一件价值连城的皮大衣,并且捎话:只要皇后喝水吃饭,随后还有更好的东西送给她。周皇后绝不是那种得理不饶人、不知好歹的人,立刻宣布“停止绝食”。她倒不是期待那些随之而来的更好的东西,从以往的经验看,“信王”服软了,给自己找了台阶。
两口子很快重归于好。朱由检几乎夜夜到坤宁宫投宿。有一天晚上,朱由检“脱岗”。皇后知道他跑到哪儿“刷夜”去了,第二天见面时,故意拿他开心:昨晚睡得可好?“吃药千服,莫如独宿”。瞧,今儿个你的气色多好哇!朱由检闹了个大红脸,嗫嚅好半天,才吐出一个“袁”字来。周皇后微微一笑,赶紧叉开了话题。
田妃弄巧成拙,原告变被告,被看作是“挑拨离间的第三者”,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吧叽,灰溜溜地搬到西六宫的启祥宫(太极殿)去了,三个月未见到“圣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袁妃得到的胜利果实,虽然不如皇后多而实惠,但是,比周皇后还高兴——终于把田妃的嚣张气熖打将下去,“如今我们同居西天,平起平坐了。”
周皇后到底儿是大家闺秀,又担任着领导职务,自然不会落井下石,关键时刻,还能表现出大将风范。她比袁妃思想境界高,懂得适可而止、安定后宫的大道理。有一天,皇后率领“姐妹”们,与老公同游御花园,唯独田妃留在启祥宫里“反省”。周皇后心细,瞧出丈夫表面上高高兴兴,笑得并不十分开心。她奏请丈夫,允许田妃与大家同乐。朱由检心里痒痒的,当着一大堆老婆,又故意端架子,板起脸,不置可否。周皇后知道他肚子里打着什么算盘,转身令人去接田妃。
田妃飘然而至,叩拜老公和皇后。朱由检不引人注意地“秋波一送”。周皇后温言以对,田妃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众“姐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唯有袁妃心事重重——转了一圈儿,又回到了起点;看样子,斗争是长期的,道路是曲折的,究竟朱由检这头“梅花鹿”落到谁手里,难以预料!
《宪宗行乐图》(局部)周皇后的好心,获得好报,打破了明代中后期皇后倍受冷落的局面,坤宁宫不断传出新生儿的哭叫声。她先后生下三个儿子,长子被册立为皇太子。要不是朱家天下毁在了朱由检的手里,他还真的有了嫡出的接班人。田妃“摘的桃子”也不少,先后生了四个孩子,可惜都没长大成人。崇祯十五年,田妃去世,葬在十三陵。李自成义军进了北京城,为朱由检和周皇后收尸;一时没有合适的墓地,就扒开田妃墓,用田妃的寿材装殓朱由检尸体,把夫妻三人同葬于田妃墓中,这就是十三陵的思陵。虽说他们活着时斗来斗去的,说到底还是有缘份,真正做到了长相厮守。

朱由检的老婆们,搞的是“文斗”;宪宗朱见深的老婆万贵妃,善长“武斗”。
这个万氏,是搞阴谋的专家,施诡计的高手,窝里斗的大王,毒蛇化成的美女。她童年进入紫禁城,在这个大染缸、大学校里摸爬滚打;在宫女堆中读完了“小学”,又到皇太后宫中读完了“大学”。她耳闻目睹了后宫中,一幕幕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人间闹剧,对花样翻新的谋略、手段,心领神会,心理成熟的速度,大大超过身体成长的速度,深深懂得:在这种地方呆着,要么吃人,要么就被人吃掉!万氏早有沐浴皇恩的意思,无奈,老皇帝朱祁镇有眼不识金镶玉,自己不想要她,也没想把她留给新皇帝。他另起炉灶,扯起招兵大旗,广选天下美女,经过层层筛选,为皇太子朱见深物色了三名皇后候选人:吴氏、柏氏和王氏。尽管朱见深怎么看万氏,都像西施,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还得乖乖地往父母划的圈里钻。铆足了劲儿要当皇后的万氏,被封为贵妃。
立后大典那天,甭管真的假的,宫内外一片欢天喜地。万氏却躲在屋子里,向隅而泣,痛快淋漓地流了一通泪线线。揩干眼泪,她咬牙切齿,要和皇后以及反对她当皇后的人斗争到底。此后,万氏凭着和朱见深建立起的牢不可破的爱情,施展多年来积攒下的鬼域伎俩,呼风唤雨,掀起阵阵惊涛骇浪。
大婚之夜,在沉闷中过去。太阳重新升起之后,吴皇后就再也难以见到丈夫了。朱见深又投入到万氏的怀抱之中。洞房花烛的尴尬,小女婿一五一十地向“老”婆作了汇报。
万氏心里有底了。每次与皇后见面,她总是侧目而视,冷嘲热讽,根本不把皇后当回事儿。终于有一天,吴皇后忍无可忍,命令手下的宫女,扒下万氏的裤子,瞄准了屁股,狠狠地打。“小家雀哪能斗过老家贼”。吴氏自以为出了一口恶气,又教训了万氏,让她知道:凡是马王爷,都长着三只眼!她万万想不到,自己恰恰捅了马蜂窝,中了万贵妃的“苦肉计”。
万氏借题发挥,在小女婿面前哭天抹泪儿,给入宫不足一个月的皇后,总结出数十款“罪状”。见万氏那粉中露白的屁股,被打成了烂桃儿,朱见深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直扑坤宁宫,找吴氏“结账”。
刚出窝的兔子,就想蹬鹰,绝对没有好下场。朱见深把吴氏收拾一顿,回头和万氏商量“废后”。万氏有丰富的后宫斗争经验,知道“废后”这样的大事,必须有无可争议的理由,才能把吴氏一棍子打死。她根据在皇太后宫中了解到的一些内幕,建议小女婿拿牛太监开刀:“如此如此,大功才能告成。”
牛太监被结结实实地捆成了一个“粽子”,又挨了一顿暴打,自然是让说什么就说什么。于是乎,宫中、朝廷,几乎人人都知道了册立吴氏为皇后的来龙去脉:先帝爷的意思,是让王氏当皇后;吴氏的老爸往牛太监兜里塞了一沓子银票,牛太监就假传遗诏,让吴氏当了皇后。操办这件事的孙太后、先帝爷,都已作古,死无对证,全凭牛太监信口雌黄。吴氏只好卷起铺盖,搬出坤宁宫,找个凉快地方当“妃子”去了。牛太监态度端正,如实交待问题,保住了性命,到皇家菜园子种地去了。
坤宁宫腾出来了。朱见深三番五次去找他娘、现任皇太后周氏,软磨硬泡,要立万氏为后。任凭他说出个大天来,周太后就是不点头:“皇上有我这一个娘就足够了,用不着自己娶个娘!”“再说了,既然先帝爷的本意,是立王氏为皇后,咱就该坚决照办,不能一错再错,再册立别人。”
王氏比朱见深小好几岁。经过一场暴风骤雨,她几乎一夜间便熟透了。朱见深爱来不来,她从不说三道四。对万贵妃,她毕恭毕敬,挑不出任何毛病;如果万氏让她喊“娘”,也绝不会犹豫。就这样,万氏的心理还不平衡:老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牺牲了具有魅力的屁股,到头来却给姓王的做了嫁妆!然而,王氏那里无可挑剔;况且,废了王氏,还有柏氏。想来想去,万氏觉得还有一条路可走:和她们比肚子的本事,看谁能生出个儿子来。
别看万氏往四十上奔了,老天爷不会让瞎眼的麻雀饿死。她缠住小女婿不放,夜夜专房,不到一年工夫,真就生了一个儿子。为了庆祝皇长子横空出世,朱见深降旨,命令礼部官员到全国各地去,遍访名山大川,见庙烧香,见佛上供。立了头功的万氏,被提拔为“皇贵妃”。
那一阵子,万氏露足了脸,出尽了风头,吆五喝六,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后宫的人看出了大势所趋,无不称她为“圣母”。不料,这个寄托着万氏无限希望的宝贝蛋儿,活了十九个月就死了。已居不惑之年的万氏,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披挂上阵,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她知道自己的肚子没多大希望了,就死盯着其他后妃的肚子,严格控制朱见深,禁止他拈花惹草;又广布眼线,监视后妃寝宫的动静。凡是有可能侍寝的后妃,她一律免费提供避孕药;如有漏网之鱼,就设法强制堕胎。这个措施,还颇见成效。两年间,朱见深辛辛苦苦地耕耘播种,就是不见有破土发芽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当万氏暗自得意时,柏妃寝宫里传来消息:一个胖小子出生了。万氏捶胸顿足。受命监视柏妃的太监和宫女,都遭到了严厉的斥责和处分。他们不管心里怎么想,嘴上都说,要立功赎罪。万氏重新布兵列阵。四个月后,柏妃的儿子死了。朱见深被告知,皇子得了暴病;他自认倒霉。知道底细的人都说:那小东西投胎时,找错了门儿,着了万娘娘的“道儿”。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万氏获得密报:有个姓纪的女官,肚子一天天见鼓,那里面似乎有“问题”。万氏立刻派了个“心腹”宫女,去核实这份情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宫女平时装得忠心耿耿,心里却恨死了万娘娘。她向万氏报告:纪氏肚里长了一个瘤子,看样子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万氏受了一场虚惊,为确保万无一失,“传我的旨意,马上把纪氏迁到病号收容所安乐堂去!”
纪氏的确怀孕了。她是管理文书档案的女官,来自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女子。也许是千里有缘来相会,命中注定,朱见深有一天突然勤快起来,非要自己去档案室查找文件不可。一见到纪氏,他又把查文件的事儿忘了,兴冲冲地幸了纪氏。
同是天涯沦落人,几乎人人都有一部血泪史,有的还怀揣一本“变天账”,自然是惺惺相惜。天天睡大通铺的纪氏,失去了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却意外地收获了友谊和关爱,再也不用孤军奋战了。万氏的狗腿子再多,死心塌地的少;再说了,越是对万氏赤胆忠心的,地位就越高,架子就越大,绝对不会到安乐堂这个肮脏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来。纪氏顺顺当当地生下一个大胖小子。高兴之余,她又犯愁了:女人堆里突然冒出个婴儿来,纸恐怕包不住火。她求太监张敏,把孩子带出宫去,送给一个好人家儿。
这张敏不在其位,却好谋其政,时不时就看三国流眼泪,替朱见深担忧:皇上什么都有,就是缺儿子!怎么能把这个小东西送人呢?他比宫女的路子野,在西六宫偏僻之处,设了一个秘密联络点,偷偷养起孩子来。纪氏常常被悄悄地带到这里,给孩子喂奶。废后吴氏的住处离这儿近,抽空就过来照料。这个没有户口的黑孩子,居然在深宫中神不知鬼不觉地茁壮成长起来。看来,万娘娘的道行还不行,党羽再多,终究多不过“反对党”。
一晃六年,朱见深天天盼着有个儿子,不惜老本儿地折腾,却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一日,太监们为他梳头。朱见深端详着镜子里的那个“小老头”,面色憔悴,华发早生,不禁唉声叹气:眼瞅着一天比一天地见老,连个传宗接代的人都没有……在旁边伺候着的张敏,见有机可乘,“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圣上不必发愁,儿子早就有了。”接着,就“盐是怎么咸的,醋是怎么酸的”,从头到尾地讲了一遍;最后,捣蒜般“咚咚咚”地嗑响头,求皇上为皇子作主!其他太监也一齐跪在地上帮腔。朱见深大喜过望,立刻传旨:接皇子前来见驾!
纪氏闻讯,不知道儿子这一去,到底是福还是祸,心急火燎。然而,火已经把纸烧破了,圣命难违,她只能豁出去了。纪氏的眼泪,哗哗地流。她再三嘱咐儿子:“呆会儿,你会看到一大帮子人,别害怕,他们不会把你怎么样!”“看准了,有一个穿黄袍子、长着胡子的人,你就管他叫爹!”儿子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妈妈咋掉了这么多眼泪,似懂非懂地,一个劲地“嗯”、“嗯”。

被一群“一毛不拔”的太监簇拥着的朱见深,特点非常显眼,很容易辨认。“爹!”喊声刚落,饶是见过世面、惯于装腔作势的朱见深,也禁不住泪流满面了。心里激动万分,手直抖,他也没忘记分辨真假,把孩子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仔细地打量了好几遍,才猛地把孩子搂在怀里,一只手摸着小脑袋瓜儿,高兴地连声说:“像,太像了!跟朕长得一模一样,一模一样……”
朱见深立刻传旨内阁、礼部,造册登记,修玉牒,在皇家的“户口本”上,写上“朱祐樘”这么一号,并准备相应的典礼。第二天,他拉着儿子的小手,踌躇满志地御文华殿,接受百官的朝贺。高兴之余,一名内阁大学士婉转提醒皇上,考虑到后宫的严峻形势,奏请皇上妥善安排纪氏。朱见深这才猛然想到:没有肥田沃土,何来秧苗青青?连说:“奏得好,奏得对!”遂即降旨,着纪氏移居西六宫的永寿宫。当晚,他与纪氏同席畅饮。
天上掉下来个皇太子,内廷、外朝,乃至整个京城,都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常,还真有点儿普天同庆的意思。真心实意地不高兴的,唯有万娘娘。她像疯了一样,摔摔打打,逮着谁骂谁,谎报军情的那个宫女,被整治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万娘娘毫不隐晦,对天发誓:“非除掉那个烂货不可!”不到两个月,纪氏不明不白地死在永寿宫里。
“淑妃”纪氏走了。周太后高屋建瓴,亡羊补牢,把朱祐樘收养到自己的寝宫里。
干掉了纪氏,万娘娘仍然难解心头之恨。太后的寝宫,万氏说啥也不敢去折腾:“那个老太太可是惹不起!”可是,一想起有朱祐樘这么个见习皇上,万娘娘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打不进去,就把那个小兔崽子弄出来,请他吃饭!”周太后也不好驳万娘娘的面子:“把她得罪了,谁知道那个疯子会拉什么屎?”赴宴前,周太后把孙子喂了个“肚圆”,一看见吃的东西,就直打嗝。她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哪儿,啥也别吃,啥也别喝。”这小子还真听话,眼睛盯着万娘娘准备的珍馐佳肴,不管怎么请,如何劝,死活不张嘴。没办法,万氏命令“上汤”。也不知道放了些啥东西,那汤味真叫“鲜”!万氏一再劝太子:“少喝一点,尝尝,尝尝也行!”太子架不住万氏的苦口婆心,终于开口了;但不是要喝汤,而是说了实话:“奶奶说了,什么都不许吃,有毒!”说完,一溜烟儿跑回奶奶寝宫去了。说实在的,万氏这回还真没想下毒手。她作了两手准备,能争取就争取过来,实在尿不到一壶再说。朱祐樘临走说的那句话,“伤透了”她的心。万氏望着他的背影,恶狠狠地说:“这小杂种现在就这样,有朝一日,还不把我千刀万剐!”
为了免除后患,万氏决定从宗室中认一个干儿子,把他册立为皇太子。她串通内阁、外朝的某些大臣,连篇累牍地给皇上打报告,说纪氏娘俩来路不明、不正。朱见深耳朵根儿软,也觉得这个儿子十分可疑了。接着,万氏那帮人卖力地吹捧万氏的干儿子,奏请册立这个孩子为皇太子。朱见深还真就答应了。正在这时,山东泰山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朝野胆战心惊。支持朱祐樘当太子的大臣,乘机向皇上进言:“太子废,泰山崩。老天爷都发怒了,废立之事,千万别再提了。”朱见深被镇唬住了,打消了更立太子的念头。
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万氏瞻念前途,不寒而慄,精神和身体都撑不住了,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万氏死到临头,还骂骂咧咧,诅咒她的一切对手。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朱祐樘上台后,她的亲戚、党羽,首先反戈一击。最初,朱祐樘对一些人作了降职、免官处理;后来发现,牵扯的人太多,“剪不断,理还乱”,就宣布:旧账免算,团结一致向前看!“万娘娘墓”在十三陵却没保住,被盗墓者洗劫一空。万氏尸体被弄得七零八落——也算“粉身碎骨,遭报应了”。

妻妾成群,内哄迭起,爱恨情仇,源自一身。
明宪宗朱见深的万贵妃把“姐妹”往死里斗,落得“粉身碎骨”;英宗朱祁镇的周皇后斗了一生,至死不休;思宗朱由检的后妃“文斗”,同穴而葬,长相厮守。
清慈禧太后欲擒故纵,名利双收。
在欧洲人的一些传说中,苏丹每天都品着沁人心脾的高级矿泉水,处在数百名几乎一丝不挂的美女包围之中,空气中充斥着浓烈的香水味儿。在美妙柔和的音乐声中,为了取悦丈夫的妃嫔们,争相献艺,尽展才华。曾经在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里为中国帝后画影图形的老外们,不知道是如何凭印象,夸张地描写中国皇帝的夫妻生活的。
中国民间言及皇帝的配偶,必称“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说明,皇帝多妻多妾,尽人皆知。中国古代典籍《周礼》明确记载:“古者,天下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并合百二十一人。”其实,大多数皇帝都贪得无厌,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老婆多多益善。他们因地制宜,各取所需,大大超过了《周礼》制定的后宫编制。
清代对皇帝老婆的基本数量,曾有“正式文件”,含糊其辞地作了规定:皇后一人,皇贵妃二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但是,皇帝仍有很大的余地。因为嫔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等,都没有具体的名额限制;所以,皇帝照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无限扩军。从史料看,康熙皇帝玄烨的妻妾人数,就已经是创纪录的了,一生中曾拥有妻妾五十五名:皇后四名,皇贵妃三名,贵妃一名,妃十一名,嫔八名,贵人十名,常在八名,答应十名。不过,这仅仅是“有名位”的那一小部分;“大头”在没有名位的那一部分。据说,他实际拥有妻妾二百多名。乾隆皇帝弘历一再声明,在位时间绝对不超过爷爷玄烨,却从来都没有表示过:不像爷爷娶那么多的老婆。他在鉴赏女人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爷爷多得多。
有报道说,在讲究“天赋人权”的美利坚,也有为数不少的“一夫多妻”家庭。言者估计,仅在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小镇里,就有一半儿以上的家庭实行“一夫多妻制”。镇里一位当爹的,迫使16岁的女儿嫁给一名30出头的警察,而这个老警早已有了两个媳妇儿。他还强迫14岁的女儿,嫁给一个有四个妻子的小老头。这位父亲有三个老婆,生过39个孩子。然而,比起2002年去世的镇上的前任主教,他还是小巫见大巫。据不完全统计,这位主教娶过56个13至16岁的女孩为妻。
自秦汉始,皇帝老婆的工资待遇与朝廷命官挂钩,逐步规范化。汉元帝时,皇后下设昭仪,待遇等同宰相;婕妤同上卿,娥同关内侯;以下之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使、夜使,共十四级,待遇各相当于朝廷相应级别的官员,岁禄从两千石(粮食)到一百石。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后以下的三名妃子,正一品待遇;六名芳仪,正二品;四名美人,正三品;七名才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两名,正五品。
清代后宫佳丽,按名位、级别,享受不同的待遇,月银、服饰、伙食标准、服务人员数额、住房面积及其装修水平,还有仪仗的规模等等,都各有相应的规格。皇太后每年的津贴,累计有二十两黄金,二百两白银。皇贵妃每年八百两银子,配八名女佣;贵妃六百两,八名女佣;妃三百两,六名女佣;嫔二百两,六名女佣;贵人一百两,四名女佣;常在五十两,二名女佣;答应三十两,二名女佣。
皇后有十二名女佣,一年的津贴为一千两白银。分配给皇后的“耐用消费品”,件件工艺精湛,在一般的“工艺美术品商店”里,都难得一见。其中有:玉盏金台、金方、金茶瓯盖、嵌绿松石金匙、镶金象牙筷子、银方、银盂、铜遮灯、铜簸箕、银八卦炉,各一个(付);金执壶、金匙、金云包角桌子、洋漆矮桌、银火壶、银锅、银罐、铜提壶、铜八卦炉、铜手炉、铜舀子、锡池、锡火壶、锡里儿冰箱(贮冰用)、锡屜钴、铁火钳子,各两个;银勺、银茶壶,各三个;铜瓦高脚灯、锡茶碗盖、锡背壶、铁火罩、铁座更灯、磁渣斗、羊角把手灯,各四个;金碗、铜签盘、铁火炉,各五个;金碟、铜剪烛罐,各六个(付);银茶瓯盖、镶银象牙筷子、锡壶,各八个(付);银碗、银匙、锡盆、香几灯,各十个;银背壶十三个,漆茶盘十五个,戳灯二十个,漆皮盒二十五个,漆盒二十六个;银盘、银茶壶,各三十个;黄瓷碟四十个;各色瓷碗、瓷碟,各五十个;黄瓷盘八十个;黄瓷碗、盃,各一百个。慈禧太后在后宫称王称霸,所有供应往往超标,有些东西专门为她制作。她的寑宫中,夜晚亮如白昼,灯放在十几个紫檀木制作的架子上。那灯架子,凤舞龙蟠,雕工极其精美细腻。
清代,正一品大员禄米90石,俸银180两;从九品官儿禄米15石,俸银30两——当官儿还不如作后妃!
皇后有如此丰厚的物质待遇,又手握统率数千名“娘子军”的大权,“姐妹”们当然看着眼红。能取而代之,再好不过;即便不能,也要各显神通,尽量从皇上老公身上,多揩一些油水。
在古巴比伦(现伊拉克)语中,“二老婆”的叫法,翻译成汉语,意思是“竞争者”;古希伯莱语(以色列)中,“二老婆”的称呼,汉语的意思为“嫉妒的伙伴”。由此可见,一夫多妻的家庭,一般都磨擦不断,难以和睦相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除非当老公的装聋作哑,否则一天到晚,耳朵根儿难得清静。
阿拉伯的老爷们儿明明知道,“男人的所有不幸和悲哀,均来自女人”,然而,他们愿意面对这类的不幸和悲哀,不仅苏丹妻妾成群,即使是平民男子,也大多高兴地按照先知说的去做:“如果你能对所有的妻子一视同仁的话,那么,就可以拥有四名老婆。”为了把一碗水端平,避免互相撞出“火花”,老公们都尽力让每一名老婆自立门户,住在独门独院里,鸡犬之声相闻,也许老死也不相往来。
中国老公的体会也不肤浅,只是比阿拉伯的难兄难弟略微含蓄一些,称小老婆为“如夫人”。积数千年历史之经验,他们总结出一句至理名言:“三个女人一台戏。”数千名女人在皇帝的后院里欢聚一堂,闲劲儿难忍,无事生非,所演之戏,更加丰富多彩,甚至惨绝人寰!
汉高祖刘邦的元配吕后,“最怨戚夫人”,“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饮瘖药,使居厕中”,称她为“猪”。武则天鼓动皇帝老公唐高宗,把王皇后和肖淑妃废为“庶人”。她背着唐高宗,把这两个对手囚禁在死牢般的“别院”中,命令太监把她俩的身体打个“稀巴烂”,扬尸灭迹。“肥水流入外人田”,不行;“肥水流入内人田”,也不行。唐高宗宠爱武则天的姐妹和外甥女儿,武则天也把她们一一送上西天;唯一照顾之处,就是给了她们一具全尸。
小鸡不撒尿,另有一道儿。明清后宫姐妹,在继承并发扬前辈传统的基础上,还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互斗,相残,各显神通。

明思宗朱由检的老婆们,彼此间的争斗,还算客气的。他的田妃纤巧秀丽,多才多艺,清雅娴静。朱由检在她住的承乾宫里的享受,是多方面的。政务繁忙之余,朱由检必到承乾宫一游,在格调优雅的艺术氛围中,松驰紧张的神经,恢复透支的体力,愉悦精神。田妃因而宠冠六宫,同时也成为众矢之的。
最不买她账的,就是袁妃。按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以东和左方为“上”,居住在东六宫的妃嫔,原则上地位高于住在西六宫的。袁妃心里的疙瘩,自入宫那天分配宿舍时起,就结下了:同时进入皇宫,印象分儿一样,大家彼此彼此,凭什么她住东边的承乾宫,我就得住西边这翊坤宫?于是乎,明里暗里,她处处都和田妃叫板,意欲争一短长。每年一入冬,是袁妃最风光的时候。她大显身手,剪出来各色美艳的绢花、纸卉,被“姐妹”们誉为妙手回春的消寒花。消寒花把翊坤宫装点得花团锦簇,异彩纷呈,喜气洋洋。在滴水成冰的季节里,给人以暖意融融、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美好感受。“姐妹们”啧啧称赞,时不时来翊坤宫观光,乐而忘返。皇上老公自然也常来“浇水施肥”。
翊坤宫成了后宫大众瞩目的焦点,“姐妹”们聚会的“沙龙”,皇帝老公也循香而去;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在田妃心中油然而生,久久不能释怀。她决心把公众的目光,尤其是老公的花心,扳回到承乾宫来。苦思冥想了好几天,人都瘦了一圈儿,她终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姐妹”们虽然个个尽力往自己脸上“贴金”,吸引皇上的注意,但是,在发型、头饰款式上,却都因循守制,按照宫中的有关规定打扮自己。田妃决定在这个被“姐妹”们忽视了的环节上,独辟蹊径,大胆创新,给老公一个惊喜,给“姐妹”们一个震动。她用一种特殊的石料制作饰物,装点新颖别致的发型,光彩夺目,又不违制僭越。人头发光,光随人移,活脱脱一位佛光闪烁的女菩萨,弄得“姐妹”们目不暇接,纷纷称奇,又自叹不如。皇帝丈夫自然也“回心转意”了。
女人最容易理解女人的心思,善于设身处地地为女人着想。袁妃见丈夫又被一个看不见的鱼钩钓走了,改变了策略,琢磨出一个声东击西、“借刀杀人”的计谋。“皇上已不可救药,皇后也许孺女可教。”袁妃把目光集中到坤宁宫,有事没事儿都往坤宁宫跑,和皇后套近乎。在周氏面前,她表现得极其谦虚谨慎,像个小学生一样,毕恭毕敬地请教这,请教那;而且极力显示自己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尽管她从来不直言快语地议论田妃的短长,周氏却句句都能听出对自己的同情,对田妃“专宠”的不满。俩人慢慢地成为知心朋友。
周皇后以“六宫之首”,常常举行个小型“派对”、茶话会什么的。她从不通知田妃参加,而袁妃回回都作“首席嘉宾”。周皇后遇见田妃,对她带搭不理。田妃“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安慰自己:“人家是领导,哪能不端着点儿。站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可是,周皇后一见到袁妃,立马儿笑逐颜开,特别的“平易近人”,一点儿也没有领导架子。每到小老婆朝见大老婆的日子,袁妃都受到热情接待,田妃则倍受冷落。尤其是在冬天,越是寒风凛冽,田妃在坤宁宫大门外等候的时间越长;终于见到皇后了,周皇后脸若冰霜,三言两语就把田妃打发走了。刚迈过门槛,身后就会传来周皇后和袁妃的欢声笑语。
田妃的心气儿本来就高,又受到丈夫的宠爱,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哪能长期忍受这等窝囊气!她在老公面前,抽抽搭搭地哭诉了好几回,终于把朱由检的火拱起来了:哪有这么挤兑人的,看我怎么收拾她们!朱由检好长时间没有光顾坤宁宫了。这回他把“谈话”地点,选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楚河汉界”交泰殿。朱由检指责皇后“办事不公”,规劝她“做好领导工作”。俩人话不投机,越说越激动,“谈心”变成了吵架。朱由检想:“难怪田妃那么委屈,你瞧瞧,你瞧瞧,眼看着要骑到我脖子上拉屎撒尿了!”一时冲动,一把就将周氏从椅子上推倒在地。交泰殿这个“乾坤合熙”之地,变得阴阳不调了。
周皇后愤愤回到坤宁宫,“躺倒不干了”,滴水不沾,粒米不进,以示强烈的不满和最严重的抗议。坤宁宫的总管太监,像前线奏报军情一样,隔一会儿就向皇上报告一次情况,请示“下一步行动方针”——皇后要是一口气儿上不来,当总管的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他比皇上还着急。等着当皇后的队伍,至少能从乾清门排到天安门,皇上不怕后继无人;而总管太监的爹娘,没有远见卓识,只给儿子生了一颗脑袋!
最初,朱由检闻讯,根本没往心里去,还斥责总管“事多”,“搅得朕不得安生!”两三天过去了,“军情”越来越紧急:皇后脸白了,嘴裂了,气儿短了……朱由检觉得问题严重了:在信王府“共苦”时,夫妻恩爱;在皇宫“同甘”时,怎么倒翻脸了?他越想越觉得自己也有责任,后悔不该亲了田妃,疏了皇后;却又不甘心放下皇上架子,去劝说皇后。最后,他派人给皇后送去一件价值连城的皮大衣,并且捎话:只要皇后喝水吃饭,随后还有更好的东西送给她。周皇后绝不是那种得理不饶人、不知好歹的人,立刻宣布“停止绝食”。她倒不是期待那些随之而来的更好的东西,从以往的经验看,“信王”服软了,给自己找了台阶。
两口子很快重归于好。朱由检几乎夜夜到坤宁宫投宿。有一天晚上,朱由检“脱岗”。皇后知道他跑到哪儿“刷夜”去了,第二天见面时,故意拿他开心:昨晚睡得可好?“吃药千服,莫如独宿”。瞧,今儿个你的气色多好哇!朱由检闹了个大红脸,嗫嚅好半天,才吐出一个“袁”字来。周皇后微微一笑,赶紧叉开了话题。
田妃弄巧成拙,原告变被告,被看作是“挑拨离间的第三者”,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吧叽,灰溜溜地搬到西六宫的启祥宫(太极殿)去了,三个月未见到“圣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袁妃得到的胜利果实,虽然不如皇后多而实惠,但是,比周皇后还高兴——终于把田妃的嚣张气熖打将下去,“如今我们同居西天,平起平坐了。”
周皇后到底儿是大家闺秀,又担任着领导职务,自然不会落井下石,关键时刻,还能表现出大将风范。她比袁妃思想境界高,懂得适可而止、安定后宫的大道理。有一天,皇后率领“姐妹”们,与老公同游御花园,唯独田妃留在启祥宫里“反省”。周皇后心细,瞧出丈夫表面上高高兴兴,笑得并不十分开心。她奏请丈夫,允许田妃与大家同乐。朱由检心里痒痒的,当着一大堆老婆,又故意端架子,板起脸,不置可否。周皇后知道他肚子里打着什么算盘,转身令人去接田妃。
田妃飘然而至,叩拜老公和皇后。朱由检不引人注意地“秋波一送”。周皇后温言以对,田妃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众“姐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唯有袁妃心事重重——转了一圈儿,又回到了起点;看样子,斗争是长期的,道路是曲折的,究竟朱由检这头“梅花鹿”落到谁手里,难以预料!
《宪宗行乐图》(局部)周皇后的好心,获得好报,打破了明代中后期皇后倍受冷落的局面,坤宁宫不断传出新生儿的哭叫声。她先后生下三个儿子,长子被册立为皇太子。要不是朱家天下毁在了朱由检的手里,他还真的有了嫡出的接班人。田妃“摘的桃子”也不少,先后生了四个孩子,可惜都没长大成人。崇祯十五年,田妃去世,葬在十三陵。李自成义军进了北京城,为朱由检和周皇后收尸;一时没有合适的墓地,就扒开田妃墓,用田妃的寿材装殓朱由检尸体,把夫妻三人同葬于田妃墓中,这就是十三陵的思陵。虽说他们活着时斗来斗去的,说到底还是有缘份,真正做到了长相厮守。

朱由检的老婆们,搞的是“文斗”;宪宗朱见深的老婆万贵妃,善长“武斗”。
这个万氏,是搞阴谋的专家,施诡计的高手,窝里斗的大王,毒蛇化成的美女。她童年进入紫禁城,在这个大染缸、大学校里摸爬滚打;在宫女堆中读完了“小学”,又到皇太后宫中读完了“大学”。她耳闻目睹了后宫中,一幕幕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人间闹剧,对花样翻新的谋略、手段,心领神会,心理成熟的速度,大大超过身体成长的速度,深深懂得:在这种地方呆着,要么吃人,要么就被人吃掉!万氏早有沐浴皇恩的意思,无奈,老皇帝朱祁镇有眼不识金镶玉,自己不想要她,也没想把她留给新皇帝。他另起炉灶,扯起招兵大旗,广选天下美女,经过层层筛选,为皇太子朱见深物色了三名皇后候选人:吴氏、柏氏和王氏。尽管朱见深怎么看万氏,都像西施,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还得乖乖地往父母划的圈里钻。铆足了劲儿要当皇后的万氏,被封为贵妃。
立后大典那天,甭管真的假的,宫内外一片欢天喜地。万氏却躲在屋子里,向隅而泣,痛快淋漓地流了一通泪线线。揩干眼泪,她咬牙切齿,要和皇后以及反对她当皇后的人斗争到底。此后,万氏凭着和朱见深建立起的牢不可破的爱情,施展多年来积攒下的鬼域伎俩,呼风唤雨,掀起阵阵惊涛骇浪。
大婚之夜,在沉闷中过去。太阳重新升起之后,吴皇后就再也难以见到丈夫了。朱见深又投入到万氏的怀抱之中。洞房花烛的尴尬,小女婿一五一十地向“老”婆作了汇报。
万氏心里有底了。每次与皇后见面,她总是侧目而视,冷嘲热讽,根本不把皇后当回事儿。终于有一天,吴皇后忍无可忍,命令手下的宫女,扒下万氏的裤子,瞄准了屁股,狠狠地打。“小家雀哪能斗过老家贼”。吴氏自以为出了一口恶气,又教训了万氏,让她知道:凡是马王爷,都长着三只眼!她万万想不到,自己恰恰捅了马蜂窝,中了万贵妃的“苦肉计”。
万氏借题发挥,在小女婿面前哭天抹泪儿,给入宫不足一个月的皇后,总结出数十款“罪状”。见万氏那粉中露白的屁股,被打成了烂桃儿,朱见深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直扑坤宁宫,找吴氏“结账”。
刚出窝的兔子,就想蹬鹰,绝对没有好下场。朱见深把吴氏收拾一顿,回头和万氏商量“废后”。万氏有丰富的后宫斗争经验,知道“废后”这样的大事,必须有无可争议的理由,才能把吴氏一棍子打死。她根据在皇太后宫中了解到的一些内幕,建议小女婿拿牛太监开刀:“如此如此,大功才能告成。”
牛太监被结结实实地捆成了一个“粽子”,又挨了一顿暴打,自然是让说什么就说什么。于是乎,宫中、朝廷,几乎人人都知道了册立吴氏为皇后的来龙去脉:先帝爷的意思,是让王氏当皇后;吴氏的老爸往牛太监兜里塞了一沓子银票,牛太监就假传遗诏,让吴氏当了皇后。操办这件事的孙太后、先帝爷,都已作古,死无对证,全凭牛太监信口雌黄。吴氏只好卷起铺盖,搬出坤宁宫,找个凉快地方当“妃子”去了。牛太监态度端正,如实交待问题,保住了性命,到皇家菜园子种地去了。
坤宁宫腾出来了。朱见深三番五次去找他娘、现任皇太后周氏,软磨硬泡,要立万氏为后。任凭他说出个大天来,周太后就是不点头:“皇上有我这一个娘就足够了,用不着自己娶个娘!”“再说了,既然先帝爷的本意,是立王氏为皇后,咱就该坚决照办,不能一错再错,再册立别人。”
王氏比朱见深小好几岁。经过一场暴风骤雨,她几乎一夜间便熟透了。朱见深爱来不来,她从不说三道四。对万贵妃,她毕恭毕敬,挑不出任何毛病;如果万氏让她喊“娘”,也绝不会犹豫。就这样,万氏的心理还不平衡:老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牺牲了具有魅力的屁股,到头来却给姓王的做了嫁妆!然而,王氏那里无可挑剔;况且,废了王氏,还有柏氏。想来想去,万氏觉得还有一条路可走:和她们比肚子的本事,看谁能生出个儿子来。
别看万氏往四十上奔了,老天爷不会让瞎眼的麻雀饿死。她缠住小女婿不放,夜夜专房,不到一年工夫,真就生了一个儿子。为了庆祝皇长子横空出世,朱见深降旨,命令礼部官员到全国各地去,遍访名山大川,见庙烧香,见佛上供。立了头功的万氏,被提拔为“皇贵妃”。
那一阵子,万氏露足了脸,出尽了风头,吆五喝六,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后宫的人看出了大势所趋,无不称她为“圣母”。不料,这个寄托着万氏无限希望的宝贝蛋儿,活了十九个月就死了。已居不惑之年的万氏,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披挂上阵,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她知道自己的肚子没多大希望了,就死盯着其他后妃的肚子,严格控制朱见深,禁止他拈花惹草;又广布眼线,监视后妃寝宫的动静。凡是有可能侍寝的后妃,她一律免费提供避孕药;如有漏网之鱼,就设法强制堕胎。这个措施,还颇见成效。两年间,朱见深辛辛苦苦地耕耘播种,就是不见有破土发芽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当万氏暗自得意时,柏妃寝宫里传来消息:一个胖小子出生了。万氏捶胸顿足。受命监视柏妃的太监和宫女,都遭到了严厉的斥责和处分。他们不管心里怎么想,嘴上都说,要立功赎罪。万氏重新布兵列阵。四个月后,柏妃的儿子死了。朱见深被告知,皇子得了暴病;他自认倒霉。知道底细的人都说:那小东西投胎时,找错了门儿,着了万娘娘的“道儿”。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万氏获得密报:有个姓纪的女官,肚子一天天见鼓,那里面似乎有“问题”。万氏立刻派了个“心腹”宫女,去核实这份情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宫女平时装得忠心耿耿,心里却恨死了万娘娘。她向万氏报告:纪氏肚里长了一个瘤子,看样子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万氏受了一场虚惊,为确保万无一失,“传我的旨意,马上把纪氏迁到病号收容所安乐堂去!”
纪氏的确怀孕了。她是管理文书档案的女官,来自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女子。也许是千里有缘来相会,命中注定,朱见深有一天突然勤快起来,非要自己去档案室查找文件不可。一见到纪氏,他又把查文件的事儿忘了,兴冲冲地幸了纪氏。
同是天涯沦落人,几乎人人都有一部血泪史,有的还怀揣一本“变天账”,自然是惺惺相惜。天天睡大通铺的纪氏,失去了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却意外地收获了友谊和关爱,再也不用孤军奋战了。万氏的狗腿子再多,死心塌地的少;再说了,越是对万氏赤胆忠心的,地位就越高,架子就越大,绝对不会到安乐堂这个肮脏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来。纪氏顺顺当当地生下一个大胖小子。高兴之余,她又犯愁了:女人堆里突然冒出个婴儿来,纸恐怕包不住火。她求太监张敏,把孩子带出宫去,送给一个好人家儿。
这张敏不在其位,却好谋其政,时不时就看三国流眼泪,替朱见深担忧:皇上什么都有,就是缺儿子!怎么能把这个小东西送人呢?他比宫女的路子野,在西六宫偏僻之处,设了一个秘密联络点,偷偷养起孩子来。纪氏常常被悄悄地带到这里,给孩子喂奶。废后吴氏的住处离这儿近,抽空就过来照料。这个没有户口的黑孩子,居然在深宫中神不知鬼不觉地茁壮成长起来。看来,万娘娘的道行还不行,党羽再多,终究多不过“反对党”。
一晃六年,朱见深天天盼着有个儿子,不惜老本儿地折腾,却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一日,太监们为他梳头。朱见深端详着镜子里的那个“小老头”,面色憔悴,华发早生,不禁唉声叹气:眼瞅着一天比一天地见老,连个传宗接代的人都没有……在旁边伺候着的张敏,见有机可乘,“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圣上不必发愁,儿子早就有了。”接着,就“盐是怎么咸的,醋是怎么酸的”,从头到尾地讲了一遍;最后,捣蒜般“咚咚咚”地嗑响头,求皇上为皇子作主!其他太监也一齐跪在地上帮腔。朱见深大喜过望,立刻传旨:接皇子前来见驾!
纪氏闻讯,不知道儿子这一去,到底是福还是祸,心急火燎。然而,火已经把纸烧破了,圣命难违,她只能豁出去了。纪氏的眼泪,哗哗地流。她再三嘱咐儿子:“呆会儿,你会看到一大帮子人,别害怕,他们不会把你怎么样!”“看准了,有一个穿黄袍子、长着胡子的人,你就管他叫爹!”儿子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妈妈咋掉了这么多眼泪,似懂非懂地,一个劲地“嗯”、“嗯”。

被一群“一毛不拔”的太监簇拥着的朱见深,特点非常显眼,很容易辨认。“爹!”喊声刚落,饶是见过世面、惯于装腔作势的朱见深,也禁不住泪流满面了。心里激动万分,手直抖,他也没忘记分辨真假,把孩子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仔细地打量了好几遍,才猛地把孩子搂在怀里,一只手摸着小脑袋瓜儿,高兴地连声说:“像,太像了!跟朕长得一模一样,一模一样……”
朱见深立刻传旨内阁、礼部,造册登记,修玉牒,在皇家的“户口本”上,写上“朱祐樘”这么一号,并准备相应的典礼。第二天,他拉着儿子的小手,踌躇满志地御文华殿,接受百官的朝贺。高兴之余,一名内阁大学士婉转提醒皇上,考虑到后宫的严峻形势,奏请皇上妥善安排纪氏。朱见深这才猛然想到:没有肥田沃土,何来秧苗青青?连说:“奏得好,奏得对!”遂即降旨,着纪氏移居西六宫的永寿宫。当晚,他与纪氏同席畅饮。
天上掉下来个皇太子,内廷、外朝,乃至整个京城,都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常,还真有点儿普天同庆的意思。真心实意地不高兴的,唯有万娘娘。她像疯了一样,摔摔打打,逮着谁骂谁,谎报军情的那个宫女,被整治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万娘娘毫不隐晦,对天发誓:“非除掉那个烂货不可!”不到两个月,纪氏不明不白地死在永寿宫里。
“淑妃”纪氏走了。周太后高屋建瓴,亡羊补牢,把朱祐樘收养到自己的寝宫里。
干掉了纪氏,万娘娘仍然难解心头之恨。太后的寝宫,万氏说啥也不敢去折腾:“那个老太太可是惹不起!”可是,一想起有朱祐樘这么个见习皇上,万娘娘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打不进去,就把那个小兔崽子弄出来,请他吃饭!”周太后也不好驳万娘娘的面子:“把她得罪了,谁知道那个疯子会拉什么屎?”赴宴前,周太后把孙子喂了个“肚圆”,一看见吃的东西,就直打嗝。她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哪儿,啥也别吃,啥也别喝。”这小子还真听话,眼睛盯着万娘娘准备的珍馐佳肴,不管怎么请,如何劝,死活不张嘴。没办法,万氏命令“上汤”。也不知道放了些啥东西,那汤味真叫“鲜”!万氏一再劝太子:“少喝一点,尝尝,尝尝也行!”太子架不住万氏的苦口婆心,终于开口了;但不是要喝汤,而是说了实话:“奶奶说了,什么都不许吃,有毒!”说完,一溜烟儿跑回奶奶寝宫去了。说实在的,万氏这回还真没想下毒手。她作了两手准备,能争取就争取过来,实在尿不到一壶再说。朱祐樘临走说的那句话,“伤透了”她的心。万氏望着他的背影,恶狠狠地说:“这小杂种现在就这样,有朝一日,还不把我千刀万剐!”
为了免除后患,万氏决定从宗室中认一个干儿子,把他册立为皇太子。她串通内阁、外朝的某些大臣,连篇累牍地给皇上打报告,说纪氏娘俩来路不明、不正。朱见深耳朵根儿软,也觉得这个儿子十分可疑了。接着,万氏那帮人卖力地吹捧万氏的干儿子,奏请册立这个孩子为皇太子。朱见深还真就答应了。正在这时,山东泰山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朝野胆战心惊。支持朱祐樘当太子的大臣,乘机向皇上进言:“太子废,泰山崩。老天爷都发怒了,废立之事,千万别再提了。”朱见深被镇唬住了,打消了更立太子的念头。
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万氏瞻念前途,不寒而慄,精神和身体都撑不住了,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万氏死到临头,还骂骂咧咧,诅咒她的一切对手。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朱祐樘上台后,她的亲戚、党羽,首先反戈一击。最初,朱祐樘对一些人作了降职、免官处理;后来发现,牵扯的人太多,“剪不断,理还乱”,就宣布:旧账免算,团结一致向前看!“万娘娘墓”在十三陵却没保住,被盗墓者洗劫一空。万氏尸体被弄得七零八落——也算“粉身碎骨,遭报应了”。

朱见深的老婆万氏,把人往死里斗。朱见深的老娘周氏,人死了还要斗。
英宗朱祁镇的皇后钱氏,久病无子。两口子的感情很淡。周贵妃得宠,又生了朱见深,如日中天,处处挤兑钱皇后,作梦都想取而代之。钱氏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除了忍气吞声,更无良策。然而,她除了皇后的空名,还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危难关头,显现出“贤妻”的颜色。朱祁镇在北京和张家口之间的土木堡当了俘虏,钱氏拖着病体,四处奔走呼号,设法营救丈夫。无论刮风下雨,“三九”还是“三伏”,她日夜求神拜佛,请他们保佑丈夫平安归来;因此,摔坏了腿,哭坏了眼。朱祁镇“官复原职”,大彻大悟,处处关心、照顾钱氏。周贵妃不得不有所收敛。这两个媳妇的性子,朱祁镇清楚得很:钱氏老实巴交,周氏霸道;钱氏没儿没女,周氏把她看成眼中钉。他担心自己撒手而去,钱氏处境艰难,临终立下遗嘱: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百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0)
正在核实中的头像正在核实中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er@miy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