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000年文明史,孕育了浩如烟海的灿烂文化,服饰是文化的重要载体,56个民族服饰各异,既彰显着各自不同个性,又共同构成中国服装文化的灿烂星河。遗憾的是,全国少数民族服饰博物馆、陈列馆有近百个,而占华夏民族总人口超过90%的汉族,却未有一座汉民族服饰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无锡江南大学悄悄筹建的国内唯一一家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行头之丰富,怎一个“衣裳”覆盖?
11月11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整修完成后向社会重新开放。记者在现场看到,总面积有800多平方米的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了清朝中后期以来的1500多套汉服饰。这些服饰分别来自江南水乡、闽南地区、皖南地区、晋中地区、中原地区、秦陇地区和齐鲁地区,共有袄、衫、褂、袍、马甲、旗袍、蓑衣、裙、裤、帽、眉勒、包头、暖耳、粉扑、云肩、肚兜、腰包、荷包、绑腿、系带、有底袜、弓鞋、天足鞋、扇套等接近30大类。其煌煌大观,实非“衣裳”两字所能概括,汉族民间服饰的丰富多彩扑面而来。
“吴东水乡服饰”因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引起了记者的特别兴趣,这套江南妇女服饰从上到下依次有包头、眉勒、大襟拼接衫、作裙、穿腰束腰、大裆拼接裤、卷绑、百纳绣鞋8件,色彩以水蓝为主,其中大襟拼接衫,在衣服的前襟与袖口等易损部位设置了若干拼缝,随时可以把磨损的部位换掉,不致因打补丁而破坏整套衣服的美观,“美用一体化”的设计体现了江南水乡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同样是劳动妇女装扮,传习馆里陈列的闽南沿海惠安女服饰又是一番光景,被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封建头,是指她们头戴清一色黄斗笠,黄笠下鲜艳的花头巾把面部裹得严严实实;民主肚,是说好多姑娘的肚皮露出半截;节约衫,是因为她们上身的缀做衫短小贴身,胸围、袖管收缩紧贴胸部手臂,袖长仅至小臂一半,衣长仅至脐位;浪费裤,是缘于裤腿宽大差不多等于半幅裙子。
和劳动妇女相比,富裕人家女眷的服饰则更为讲究。流行在河南等中原地区的云肩(披肩或披领),在传习馆里有一个主题展示厅。这些主要以丝缎织锦制作的装饰品,大多数用四个云纹组成,上绣富贵牡丹、多福多寿图案。陪同人员说:云肩的绣制针法就有10多种,如挽针、接针、滚针、松针、钉线、打子、圈金、抢针、齐针等,工艺繁复,令人赞叹。而昔日徽商的富庶,又使得他们的服饰现出与众不同的高贵。传习馆收藏的男性徽商所着长袍,采用织锦缎或丝麻交织上乘面料,上绣同色万字纹、云纹,相互交织又不纠缠,于内敛中暗藏富贵。
陪同的专家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旗袍是满族服装,其实辛亥革命后旗袍逐渐被汉族妇女接受,并结合汉族服饰习惯加以改进,成为城镇妇女常规服装之一。在传习馆大厅8件旗袍依次排列,形象地展示了旗袍演进过程:由直筒式到收腰式、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袖子由宽大到窄小最后无袖,形成了富有汉族特色的改良旗袍。
两个人的“自费抢救工程”
令人感叹的是,这个填补国内空白的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竟是从江南大学服装与纺织学院两位教师的“自费抢救工程”起步的。
江南大学副教授崔荣荣在北京求学时,师从的一位导师痴迷于少数民族服饰收藏,也正是从导师那里,小崔得知当时国内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汉族民间服饰博物馆。这让小崔感到震惊,他决定自费收藏汉族民间服饰。2002年底,崔荣荣95岁高龄的外婆去世,在外婆床下竹篓里,他发现了一件保存完好的、外婆出嫁时穿的淡蓝色上衣,和一双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钉鞋。这成了他开始收集与研究汉族民间服饰的发端。
从2003年至今5年多时间,崔荣荣和他的搭档张竞琼,足迹遍布江苏、山西、安徽、福建、陕西、山东、河南、辽宁、江西9省35个县市,收藏了1500多件汉族民间服饰。
为了收集吴东水乡服饰,他们来到了苏州唯亭。当两人走进一户人家说明来意后,老旧衣服可以卖钱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周边几个村子,老人们纷纷回家翻出压箱底的衣衫、鞋子等,还有的直接解下还系在身上的穿腰卖给他们。
“在安徽宏村,我们听说山里一户人家珍藏了一件民国时期的仿裘皮里夹袄。借了饭店老板的摩托车,开了几十里山路,果然在一位老年妇女家里见到了那件精致的皮袄,磨破嘴皮,终于把它买了下来。”当然,收到了好东西自然也要吃点苦头,在返回宏村的山路上,突遭暴雨,摩托车在关键时候熄火,崔荣荣只得推着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了几个小时,“要是一不小心滑下山坡就全完了!”说起这段经历,崔荣荣至今仍心有余悸。
羊皮袄是极富黄土高原特色的服饰,为了寻找放羊娃穿的羊皮袄,崔荣荣满怀希望来到陕北安塞。令人失望的是,在历经数天翻山越岭的辛苦之后,仍没有发现羊皮袄的踪迹。当地一位官员告诉他,为了保持水土,黄土高原开始大规模种植植被,并禁止放羊娃在山坡上放养,这一禁令也终结了羊皮袄生命的延续。
民间服饰传习,宝库之门刚刚打开
两位青年教师的自费收藏义举,得到了所在大学的支持。江南大学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掏出200万,50万用于服装收集,150万用于传习馆装修布展,于是有了今天的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
在谈起不惜重金兴办民间服饰传习馆的原因时,江南大学服装与纺织学院副院长梁惠娥说,学校看重的是对汉族民间服饰抢救、传承、教化、审美和古为今用的功效,其中抢救保护汉族民间服饰的任务特别紧迫,现在一些珍贵的民间服饰已被人倒卖至海外,一些特殊精到的制作工艺已经或濒临失传;另外由于中国衣随人葬的丧俗,一些现存的传统服饰也可能随着老人的离世而永远失传。如果再不出手,蕴藏着诸多华夏文化密码的民间服饰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失。
“除了陈列展示外,传习馆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梁惠娥介绍说,“首先,它将是中国民族服装一个重要的保护、传承基地;其次,古为今用,将民间服饰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具有提升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内涵与提升服装品牌附加值的意义;第三,形象地展示服装演化的原貌,是一本活生生的服装史。”
从萌生收藏汉服饰这个念头,到今天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的梦想成真,崔荣荣说自己的心愿终于了了。而他在收藏过程中,也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近5年来,通过搜寻、保护、研究汉族民间服饰,崔荣荣已经出了10本与之相关的书籍。他对汉民间服饰的研究成果还受到上海世博会的关注,“上海世博图书出版工程”特邀其编写中英文对照的《衣妆画卷》,作为世博系列图书出版。崔荣荣说,现在社会上兴起了“汉服热”,但这个“汉服”与汉族民间服饰还是不同的概念。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最能体现汉族特色,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很少使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感觉。汉族民间服饰,则是在不同的文化地域,因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渊源,而形成的风格迥然的汉族着装。每一个地域的服装都反映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既有汉族服饰的共性,又有地方民间服饰的个性,当然也博采众长地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江锡民 浦敏琦)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