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古人就认为,一个人死后依然要过着生前一模一样的生活,生前的奴仆和财富都应随葬墓中,供自己到阴间使用。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无情的殉葬制度出现了,并在中国的商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一种新的风尚出现了,人们把用泥土、木头或者石头制作的俑放置在墓葬中,作为人或动物的象征物品为主人陪葬。
俑自商代后期开始出现,到清代初年消亡绝迹,延续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各类俑像,数量相当巨大,质地多种多样,有陶、泥、木、银、铜、石、瓷、铅、铁等。造型形像伴随历史的演进尚不断嬗变扩展,有奴婢俑、仆役俑、侍从俑、武士俑、歌舞伎乐俑、镇墓俑、文吏俑、武官俑、士卒俑、部曲俑、天王俑、力士俑、四神俑、生肖俑、仪仗俑、压胜俑等等,还有鞍马、牛、骆驼、虎、熊、猴、猪、羊、犬、鹗、鸽、鸡、鸭等动物,品类繁多,举不胜举。
俑作为一种随葬品,是古人丧葬观念的产物,直接反映着当时的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同时也可窥见古人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俑又是古代工艺匠师创作的雕塑工艺品,其中不乏精美的优秀之作,体现着各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和成就。
秦陵兵马俑
先秦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不少俑,比如在湖北和湖南一带出土的木制的俑,它们看起来很像孩子们的玩具,形态小巧简单,装饰也不复杂,只是用彩色的颜料画出衣服、眉眼和嘴巴。
但是,到了秦始皇时代,俑的形象却突然出现了大转变。
在秦始皇陵几个规模庞大的陪葬坑里,埋葬的是象征性的军人和动物,这些俑身形高大,俑群气势磅礴。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但是在结束殉葬制度方面,他却是身体力行的第一个君王。
在这个凝固的地下军团中,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军阵,排列在军阵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在军阵的最后面也有三排弩兵,是整个军阵的后卫,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军阵范例,它进可以攻,攻击无坚不摧;退可以守,守卫固若金汤。
汉俑传奇
秦王朝覆亡后,经过几年惨烈的争霸战争,最后是刘邦获胜,建立了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初经济凋敝,连皇帝都无法找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来为自己驾车,官员们只能乘坐缓慢的牛车出行,一般百姓的贫困更可想而知。所以汉代的造型艺术品,已无法保持秦时的气概和风貌。汉代皇帝陵园中随葬的陶俑群,总体数量虽没有减少,但形体尺寸却大为缩小,再也看不到如秦俑那般高大如真人的俑像了。
汉代皇帝陵旁的陶俑坑,目前已探明情况并作了考古发掘的,有陕西西安郊区汉景帝阳陵周围的陪葬坑、汉文帝霸陵附近窦皇后陵园西墙外的丛葬坑以及汉宣帝杜陵北的陪葬坑等。其中规模最大的阳陵俑坑已出土陶俑数千件,据估计,尚未面世的陶俑会比秦始皇陵俑更多。不过这些陶俑形体都很矮小,阳陵俑高约60厘米,杜陵俑高约56厘米,霸陵俑高53-57厘米,都只有秦俑体高的1/3。
汉俑形体虽小,但其造型艺术比秦俑有了很大的提高。阳陵男俑的许多头部造型已相当细腻,脸庞的轮廓、五官的布置乃至不同个体的面部表情,都被准确而传神地表现出来。俑的形体方面,霸陵窦皇后丛葬坑出土的女侍俑制作精致,姿态或立或坐,躯体线条流畅优美,颇显人物仪态之端庄,不再有秦俑造型呆板之感。
汉俑的小巧和精致还表现在俑所持的各类器具上。阳陵汉俑手持的矛、戟、剑、弩机、箭镞等兵器以及凿、锯、锛等生产生活用具,都是用铁或青铜制作,尺寸大致是原实物的1/3,与俑的体高比例吻合,且做工极为精致。如一陶俑所携铜钱,直径不及1厘米,但圆轮方孔,面文突起,“半两”二字清晰可辨。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俑塑
汉代结束以后,中国陷入了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之中,人们对生存尚且自顾不暇,显然就无法过多地关注死后的世界了,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汉代的厚葬风气被制止,取而代之的是比较节约的墓葬,俑的种类也因此变得少了一些,制作也不够讲究了。
这一时期表现世俗生活的俑虽然没有东汉时期的生动传神,但也别有一种风情。在东晋南朝的墓葬中,陶俑的旁边必定会有陶制牛车配组。当时马匹并不稀缺,为什么达官贵人们会钟情于牛车而舍弃马车呢?原来从魏到两晋,在上层社会形成了一个把持政府要职的士族集团,作为一个具有世袭特权的社会阶层,他们刻意追求散淡清虚的生活方式,不事劳作,结果这些士族子弟们“不堪行步,不堪寒暑”,慢悠悠的牛车自然就成了他们钟爱的代步工具了。
东晋时期的中国北方正处在战乱之中,游牧民族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互相征战,在这种氛围之下,北方墓葬中的俑器开始更多地体现出阳刚之气,仗剑俑在北朝的俑群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的装束与骑俑近似,有的腰间还挂着袋囊,很像是来自草原部落的武士。
骆驼俑的出现更是证明了长城以外的各个草原部落已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各个民族间的融合和互动为以后中国长期分裂后的再次统一创造了契机。
唐三彩,俑像的余晖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
29年后,唐朝建立,中国迎来了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新时代
这尊彩绘俑出土在唐朝乾陵的陪葬墓。乾陵埋葬着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女性武则天,她是古代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有着不逊色于男人的决断和智慧。根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格外喜欢金色、碧色和白色,她朝中的旗帜服色都带着一种新鲜的色调,所以,彩绘俑在这一时期的出现也许并不是一个偶然。
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彩绘俑的颜色已经剥落,只残留了少许的红色。当年,它们应该是色彩斑斓、十分夺目的。还有一些奇怪的动物长着人的身体,头部却是12种动物,它们就是中国人所熟悉的12个动物生肖。在唐代,中国的制瓷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可观的水平,彩绘俑逐渐取代了相对简陋的陶俑。
彩绘俑是用瓷土作胎体的,胎体烧成后,用颜料描画出人物细节,甚至加上贴金工艺,但彩绘俑还不能充分代表唐代俑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唐三彩,在今天它们经常被当作珍贵礼物,用来赠送朋友。它们是唐代留给后人的一份丰厚的遗产。
直到现在,唐朝仍旧是中国人不断怀念的精神家园。它的气势和魅力随着王朝的覆灭而成为永远的过去,曾经丰富多彩的古俑也因为唐朝历史的结束而消散了。到了宋代,民间丧葬习俗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焚烧纸明器的作法流行起来,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以俑随葬的传统,俑的制作急剧减少了。
古代俑塑艺术
直到现在,唐朝仍旧是中国人不断怀念的精神家园。它的气势和魅力随着王朝的覆灭而成为永远的过去,曾经丰富多彩的古俑也因为唐朝历史的结束而消散了。到了宋代,民间丧葬习俗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焚烧纸明器的作法流行起来,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以俑随葬的传统,俑的制作急剧减少了。
但是,在西安出土的一个明代亲王的墓中,人们看到了一批精致小巧的俑器,由几百个墓俑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仪仗队,中间坐着的就是亲王本人,身旁是他的侍女,所有俑的容貌都很有个性,姿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谦恭地作揖,有的拿着笏,有的手里可能拿着木质的物件,他们都是亲王的官员和侍从。
这似乎是古俑作为丧葬的最后一抹余晖。
在明朝以后的岁月里,俑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俑在形体上已经消亡,但它们的艺术灵魂却永远驻留了下来,这些栩栩如生的泥人同样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人生故事……无论时代怎么更替,但泥土中蕴涵的生命光辉却永远不会改变。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