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南山苗族服饰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是不可多得的苗族文化遗产之一,从该地的苗族服饰演变分析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苗族服饰除了极具装饰美的美学风格外,它融化和组接了苗族的历史,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外化,更是历史的生命外化。因此,研究苗族历史,传承苗族文化,都无法离开对苗族服饰的研究。
关键词:苗族 苗族服饰 大南山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服饰文化。苗族服饰是苗族数千年来保存比较完整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为研究苗族历史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并且为继承和发扬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苗族服饰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文化界誉为“绚丽的图案,无字的史书”。
作为苗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大南山苗族根据所处的历史条件,生活环境,凭借着勤劳聪慧、心灵手巧,或描绘历史,或模仿自然,或根据飞禽走兽形状编织了一件件手工精湛并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工艺并向前推进。下面,我们将从大南山苗族服饰的不同时期、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加以探讨。
一、 大南山服饰演变与比较
大南山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这一带的苗族服饰特征很突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服饰,其分期又不甚严格。尽管学者专家历来都对这一带苗族服饰作了一定的调查和描述,并引用到各种有关书籍中去。但未曾对这一带的服饰作一个系统的分期和论述,同时在引用这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的错位。有的把过往的服饰当成目前的服饰加以说明和表述,有的甚至把变化了的服饰现象误认为是苗族服饰文化艺术的败笔,因此,笔者根据土生土长的感受,并参照相关历史文献,以及近期的社会调查资料,按本地苗族服饰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把这些服饰一一列出,并简要地阐述其功用和社会变迁给服饰艺术造成的影响,根据史料和现实调查状况,笔者认为大南山苗族服饰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解放前的苗族服饰
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用服饰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我们祖先曾度过了赤身裸体的时代,那时“未有火化”,人们吃的是“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身上赤条条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东西。正如《庄子》言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天积存下柴草,冬天用来烧火取暖,叫做“知生之民”。由此推知其他民族亦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为了获得御寒、遮羞、装饰的服饰意识,他们遂以最原始的天然材料如树叶、草叶或兽皮等裹身,从而形成了最古老、最原始的服饰样式和服饰意识。《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菅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考古学家也认为,“最早的服装是原始人把树叶、草叶缠裹在身上,或用石器把兽皮稍加分割后披在身上或掩于下体。” 《滇书》卷上称我国古代苗族“楫木叶以为衣服”,此亦印证。而到神农、伯余(黄帝臣子)、黄帝时期已被织造麻、丝布帛和垂衣裳的习俗所取代。(《礼记”礼运篇》):“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庄子”盗跖》):“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淮南子”汜论》):“伯余之初作衣也,纟炎麻索屦,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领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又此可以想象,服饰的创造和演变是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所以大南山苗族服饰的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也拥有类似的曲折命运,由于资料的足限,对古代的大南山服饰不作深入的论述。现根据1965年9月8日的社会调查1981年冬整理而成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
我们可以对大南山服饰做出如下描述:
(1)妇女装束。毛线缠头,花披搭背,白麻布衣穿身,绣花围腰围前,折叠染制成的百褶裙,蓝、白、红线等织成的平行线条花裙下系。白麻布带裹脚,妇女在走亲戚、结婚和节日时,头发掺以假发,挽成一个大发盘,用红色毛线挽几圈,外裹一幅二尺见方蜡染头帕,耳挂银链式耳环,或圆形耳环,下悬银片银珠,穿白麻布绣花的双衣单衣和花褡褡,花褡褡俗称“超倮”,苗语为(chaot hlod)并用宽约七八寸,长一二尺白麻布蜡染腰带,两端各用二寸长的经纱,搓成穗子。一般穿两蜡染百褶裙,有时加至三条。刺绣围腰也加至两条,两边上角留有两条长约三尺的带子,带子两端是丝线织成的穗子,穿时由腹部向后系于腰间。裹脚用白色麻布缠裹,可多可少。鞋是草鞋和绣花布鞋,也有少量球鞋。
(2) 成年男子服饰。 据说,民国以前,男人服饰和妇女服饰基本相同,只是不着裙而穿裤。民国后逐渐改变,如:头上用白麻或丝绸染成黑色头巾挽几圈缠于头上,身着白麻蜡染的右衽长衫,衣衽处用布扣,腰带和妇女的相同,约长三尺,脚穿草鞋或布鞋。这种男装解放前多见,解放后渐渐消失,到现在所剩无几。
(二)解放后到90年代服饰
此时期的服饰纵横交错,既有传统的,又有改进的,类别繁多,交叉混杂,有关专家学者对此时期的服饰描述达六七种,笔者只选取比较典型的其中两种。
第一种描述见李廷贵教授等主编的《苗族历史与文化》第217页到218页:毕节北部的燕子口一带,穿绣花栏干的大襟短衣,外穿白麻布大领对襟长衫,无系也无扣,衣襟缠于腰间,衣背、两肩都缀有桃花锦件,衣领也挑花纹,当地汉族称“花褡褡”。其无袖无衿无扣,穿后敞胸。穿在里面的大襟衣,右边的绣花栏干均外露。著多截百褶国长裙,上端约一半为青色,其余一半依次为白、黑、灰色,裙脚为白色。前束一张挑花裙围,头掺假发盘于顶上,发外以大绺红毛线束紧,脚以白布裹紧,男人多穿汉装。
第二种描述见吴仕忠等编著的《中国苗族服饰图志》第38页:少女绾髻于头顶,用红头绳挽头一圈扎紧,包青布头帕,帕尾上翘。上穿对襟无扣长衣,两袖缀彩色布和刺绣图案。外套挑花披肩缀有蜡画,系蜡染丝绣长围腰,围腰边缘绣有花纹图案,数条重叠,露出围腰花纹,系白麻布腰带,包白色绑腿,便装为右衽衣,襟边。衣袖饰有挑花,刺绣花边。男人汉服装扮。
(三)2000年后的服饰
据笔者现场调查:妇女盘发于头顶,无髻,外用挑花带裹饰,外缘垂珠串及彩线流梳,脑后用铝条花布珠串等做成的两角像兔子耳朵向上翘起,后脑帽沿下缝上一块青色刺绣花帕遮于后面,直达颈部。上衣低领右衽,是绣花栏干的大襟短衣,衣肩围有一块半圆形的绣片贻饰,周边垂缨络,衣袖,衣身均用挑花或刺绣装饰,纹样丰富多彩,有桃花形,棱形等。下装为蜡染的白褶裙,裙长膝盖头,从裙头到裙脚,依次交叉以蜡染,织锦装饰,形成若干花包饰段。前系一与裙同长的挑花围腰,两端上各系有挑花飘带,绕腰一周系于身后。飘带末端以缨穗装饰。绑腿一种是百麻布裹腿,一种是长方形挑花巾,缠裹时花纹外露,也有用挑花布做成裹腿样式。内装海绵,套于腿上时,用按扣或拉链。脚穿现代皮鞋。服饰所用布料多为集市上最好的布料或上等丝织品。男装以现代汉服为主,但为展现民族风采,弘扬民族文化,在节日、演出和结婚仪式上,近期推出男装新款式。上衣是对襟大领,短小紧身。颈部有一圆形绣花图案,从后围到前胸缀于衣上,胸前有两行平行对称的刺绣图案,接上端绣花图案直达底端,胸部有拉链或按扣。两衣袖也缀有花饰,颜色比女装浅。腰带约长五六尺,也是挑花刺绣,裤子用现代布料,裤裆宽大,裤腿挑花点缀。
以上是大南山不同时期的苗族服饰,把之稍作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苗族服饰的质量也相应得到提高,但艺术性却相对减退,可归为以下三点:
一是服饰形式基本没变。尽管女装头饰和裹脚稍有变化,但总体上大南山苗族只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补,并未影响服饰的美观。不足的是2000后的大南山服饰除围腰外基本上与云南文山和四川兴文苗族服饰没有多大区别,如果有区别也仅仅是配料的颜色不尽相同而已。当穿着2000年后的大南山苗族服饰去外面时,多数人都会误认为是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比如,2006年3月18日,大南山苗族少女古倩穿着苗族服饰在黔东南州参加旅游形象大使选拔时,迎来了人们阵阵热烈的掌声,但赛后人们十分惊讶,并赞美道:“你的衣服真的好漂亮哟,一看就是云南文山服饰!”这说明大南山服饰除了与别处的苗族服饰有相同之处,其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服饰内容变了。即,布的质量变了,由过去用粗糙的麻布改成现代布料或丝织品;服饰的外观也变了,由过去笨重、淡色的服饰变成了轻便灵活、色彩丰富的服饰。但从收藏和研究角度来看,其艺术性并不大,比如解放前无论是挑花或是刺绣是靠妇女的一针一线做出来的,而现在的做法是到集市上买了五颜六色的布,再把它们一小块一小块得缝补在一起,用国外收藏家的眼睛来看待,“这不是艺术,而是补丁”。这就大大的损伤了服饰的艺术性。鞋也由过去的草鞋或绣花鞋变为现在的大众皮鞋,更不具民族特色。
三是男装从树叶兽皮到长衫到汉装,再到适应现代生活的苗族新装,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
由此可见,苗族服饰文化伴随着苗族历史发展而变迁,在保存自己的文化并将之影响他民族的同时,亦吸收了他民族的精华,形成了苗族至今仍充满生机活力的绚丽多姿的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大南山苗族有相应的服饰出现。自然,为了适应时代的审美观和历史的发展观,服饰也不断地发展更新,而这种发展是长期的、错综复杂的,总体来说,形式不变,内容多变。
二、大南山服饰发展趋势
正如上面所说,苗族服饰的演变像苗族历史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并且是纵横交错的演变过程,它有其客观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由历史因素极其内部自身的联系和发展决定,并非人为。苗族是个苦难深重、迁徙频繁的民族,在战争苦难、历史迁徙中不可避免地丢失原有的许多东西,而每到一处又会被逼迫适应该处的环境,不得不改进或转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了苗族支系繁多,语言多种,服饰多样。主观因素是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而发生变化。这里我们只谈大南山服饰受外界影响的原因。
1、 大南山不仅是一个苗族村寨,而且是苗语川黔滇文字的标准音点,正因为如此,80年代中后期,曾引来各界人士的关注,来此考察民情,观看民俗和收集民服的外国人就有好几批,来客有: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加拿大等客人。同时国内的有关专家学者也纷至沓来。这给大南山苗族服饰的展现带来了机会,反过来又刺激了服饰的改进和发展。近几年来,云南文山州大批关于苗族民间故事的光碟大量渗入,其中影视上的服饰大大地影响了这一代的人民。人们比学赶帮,取长补短,对服饰装饰、点缀等技术也相应发展和提高,同时对服饰的审美观念也逐渐转变和提升。由此推测,大南山苗族服饰走向市场是有可能的。
但是,在服饰的不断更新和提高中,人们也遇到很多困难。大多数苗族人居住在偏僻荒凉、边远闭塞的高山深谷中,交通不便,信息落后。有时为买一串珠子、几尺栏杆都要翻山越岭,走很远的山路。据笔者了解,毕节几个乡镇中,仅有燕子口镇一家“私人商店”提供这方面的材料,并且价格昂贵,是云南或花溪价格的好几倍,因为此商店所售的材料也要跑到云南文山或贵州花溪购货。而云南文山州和雷山县早在80年代初期就办起苗族染织厂,经营民间织补、蜡染、刺绣等。如果和这些地方相比距离甚大,这需要热爱本民族的各方人士大力扶持。因此,大南山一带的服饰文化想要赶将上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为此,鉴于大南山服饰缺乏原料和技术落后的状况,鉴于大南山苗族服饰和云南文山州,贵州雷山县服饰的差距,鉴于大南山苗族服饰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与时俱进,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 、要办民族服装厂和急需品厂。若在毕节市城内或燕子口镇办服装厂和急需品厂,有利于这一带的人民投入服饰生产和学习,有利于提供一部分的就业机会。同时还有利于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走向市场。例如:云南文山州与贵州黔东南州都有专卖苗族衣物的民族街和苗族服装加工厂。贵州雷山县苗族服饰展2004年元月28日至2月5日在新加坡成功举行,之前还在法国举办,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2.、 在贵州或毕节地区兴办苗族影视公司。把苗族民间故事拍成碟子并用苗语配音,这样可以把苗族服饰推上影视舞台,以促进各苗族各支系的交流和学习,同时可以促进服饰的发展和更新。
3. 举办定期的服装展。在有关州、县举行定期的苗族服饰展,这有利于调动苗族人民挑花绣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有利于把服饰文化作为商品包装后推销出去。因为,苗族服饰它除了遮身蔽体、暖身抵寒之外,除了在结婚、演出、节日等情况穿戴之外,除了展现其美观以及富有之外,它还可以在舞台上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其珍贵性远远超过了大多数空泛学理、无聊辩论、高头讲章”(余秋雨语),还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综上所述,从大南山苗族服饰的演变分析中,我们看出,苗族服饰除了极具装饰美的美学风格外,它融化和组接了苗族的历史,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外化,更是历史的生命外化。如果说苗族服饰像一颗灿烂的明珠,大南山苗族服饰则是这颗明珠的一部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社会的进程,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南山苗族服饰急需政府的重视和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的呵护和引导,让之随现代化的步伐永放光彩。
来源:苗族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