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迓鼓详细介绍

现流传于磁县的民间迓鼓是一支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珍宝,磁县迓鼓属于民间舞蹈形式,也属于打击乐器,源于古战场上的一种助战形式,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宫廷娱乐活动,传入民间后以其具有雷鸣闪电般气势,用于求雨贺雨,而后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民间娱乐文化,在磁县的磁州镇兴仁街颇有渊源。
磁县迓鼓直径48公分,厚度约20公分,表演时鼓吊于胸前双槌击之,演员穿米黄色和兰色服装(80年代白底红条色),演奏时较为自由,可一人独奏,也可二人对敲,还可以众人齐擂,鼓点雄浑激烈,如万马奔腾,如雷鸣电闪,令人鼓舞,摧人振奋,它的曲目共有72套,现保留下来有20余套。
磁县迓鼓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讶鼓是产生于宋代,流传于元、明、清代的一种民间舞蹈,然而根据磁县在南北朝的东魏、南北朝古群墓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击鼓俑”证实,磁县的迓鼓产生于南北朝的东魏。清末中后期至19世纪40年代,在冀南豫北一代流传,特别是磁县迓鼓流传兴盛。
解放初期,据老艺人讲,为了求雨,村村都有迓鼓,而且活动特别频繁,磁县有一年大旱,为了求雨,兴仁街迓鼓在天子冢前从夜里十点一直演奏到第二天中午,中间换人但鼓点不能停。解放后,不再求雨,磁县兴仁街成立了迓鼓队,开展起各种娱乐活动,为送新兵、迎宾客和春节花会进行迓鼓表演。文革期间,磁县迓鼓也受到摧残,曾禁止演奏活动,三中全会以后文艺复兴,磁县讶鼓以崭新面貌活跃在磁州大地上,在1986年的元宵节花会汇演中,兴仁街老艺人自发组织表演的迓鼓曲目,让广大观众一饱眼福,并年年参加县、乡春节花会汇演,受到多次奖励。2000年至今,磁县迓鼓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加上人们对文化审美需求的提高,从而对迓鼓产生淡漠,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年青人不愿学,演出活动越来越少,濒危失传局面得不到解决。
磁县迓鼓在人民群众中世代相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磁县迓鼓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广阔的综合性及民间文化空间,研究磁县迓鼓的基本特征、历史渊源、传承模式对发展完善中国的民间舞蹈史有着重大意义和极大推动作用,挖掘、抢救、保护磁县迓鼓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对建设文化大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来源:网络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0)
正在核实中的头像正在核实中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er@miy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