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民歌详细介绍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且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品种之一,她是广大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广大劳动人民借助民歌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抒发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潜江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原为古云梦泽一角,这里河渠湖泊密布,物产资源丰富,既是“水乡泽国”,又称“鱼米之乡”;既是“水袋子”,又是“歌窝子”。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厚道,聪慧乐观。千百年来,在劳动生活和求生存的斗争中,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民歌,这些发自他们肺腑的歌声,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渲泻,是斗争的武器,劳动的号令,爱情的媒介,娱乐的工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潜江民歌题材丰富、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形式多样,主要有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歌以及新民歌等.
  号子是与劳动紧密联系的,潜江水乡河流堤防很多,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所以打硪修堤成为人们重要的劳动内容,为了减轻疲劳,协调动作,产生了大量的打硪号子,所谓“号子是令旗,不喊号子打不一”,“不喊号子不修堤”,成为打硪时不可缺少的劳动辅助和精神支柱。打硪时,按硪型可分为木硪、片硪、石磙硪三种;各种硪歌曲调繁多,在声腔上有高腔、平腔、矮腔之分。打硪号子一般是根据打硪时人们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大致分为:慢硪、中硪、快硪、急硪及边硪等。当打硪者精力充沛,劳动任务重或互相比赛时,就唱快硪(急硪)号子;任务轻时就唱慢硪号子。打硪号子都是一领众和(帮)的。领者人称“叫号子”,他既是领唱者,又是指挥者,担着协调打硪步调的重任,正如人们说的:“要想打好硪,除非号子多;号子叫得力,大家劲就使得齐。”打硪号子唱词不固定,领唱者即兴创作,看见什么唱什么,想起什么唱什么,也可唱其它歌里的词或者戏曲片段。妹推车子哥打硪,硪歌号子飞过河。车听硪歌长翅膀,
硪听号子长了脚。试想,长长的大堤上,众多劳动者运土的运土,打硪的打硪,硪歌声声,一唱众和,这种场面何等壮观,它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战胜洪涝灾害的决心和豪迈气概,硪歌的字里行间里充满了劳动者智慧的火花和浪漫的情怀。除打硪号子外,潜江还有榨油号子、搬运号子、龙船号子等。一年只有四十五天忙,一天要办九天的粮。种田要知牛辛苦,穿绸要知采桑忙。潜江水旱田地宽阔,是集中粮棉产区,因而田歌非常丰富,它是潜江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个品种。水田地区有“栽秧歌”(栽秧锣鼓)、“车水歌”(车水锣鼓)、“扯草歌”(扯草锣鼓、扬歌)、“薅草歌”(薅草锣鼓)等。旱田地区也有“薅草歌”,还有“打麦歌”等。每种田歌都有一些不同的曲牌、唱法和演唱形式,有成套的也有散曲,可谓行姿百态。如潜江的薅草歌,由主腔和号子组合而成,演唱时有领有和,领唱者唱主腔(高腔、悲腔、打锣腔等),合唱者接号子(阴阳火、拗驴子过桥等),主腔多唱戏曲唱词,号子只有衬词,曲调既具有山歌高亢悠远的特点,又有小调优美动听的感觉。旧时演唱薅草歌时,常有赛歌的习俗,当两支不同的薅草队伍相遇时,必经比试一番不可,这样能调解劳动者的精神,提高劳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起了解闷舒心、提神鼓劲的作用。因此当地人常说:“要想薅草薅得好,薅草歌子少不了”。“绊根子草节节青,相好的朋友要长情。男不长情短命死,女不长情死本身。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这首薅草歌《绊根子草》表达了男女青年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相信在劳动的过程中,有这样发自肺腑的歌声陪伴,人们的劳动热情一定是非常高涨的。潜江人把栽秧时唱的歌叫做“花歌”,既有请歌师傅在田界上唱的,也有栽秧人边栽边唱的。打麦歌,它是农民用连枷打场(打麦、谷、豆类作物)时唱的,有时称为打麦号子。“汗珠亮来麦儿园,连枷噼啪响连天。汗珠越流劲越大,麦儿越圆耙越甜。”打场时,一般有男女数人,面对面站立,连枷此起彼落,歌声高亢有力,节奏协调一致,气氛十分热烈。《崔冬崔》就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打连枷时唱的歌,全曲由三个音符(1、3、5)构成,但曲调流畅动听,独具特色,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专家的青睐,根据它改编创作的少儿歌曲《赞歌要比星星多》收进了国家中小学音乐教材,在全国广为传唱。过去用水车车水灌田,既缓慢又笨重,所以车水一般都有打锣鼓、唱歌的习惯,它起着除疲劳、记时间的作用,车水人一般分为两班,一班在车上车水,一班在车下敲锣鼓唱歌,到一定时间互相调换,也有在车上边敲边唱的。在车水锣鼓中,锣鼓占有重要地位。一到车水季节,广阔的田野上,水车旁,歌声、锣鼓声混为一体,恰似一支美妙的田园交响曲。小调也称小曲,一般是妇女们在室内绣花、做鞋时所唱,在田头稻场歇工乘凉时也有唱小调的习惯。小调反映的生活面很宽,但以爱情量题材为最多,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常以“四季”(四季相思、四季美人),“五更”(五恨五想、情五更),“十绣”(十想、十爱、十许鞋),“十二月”(十二月望郎、十二月看姐)以及花鸟鱼虫之类为题,采用比兴手法,常有简单的人物和情节,如“正月有个年初一,堂屋里来了个拜年的,听说不是你,我茶都端不起,听说就是你,我么磨都搬得起”,通俗而生动,群众十分喜爱。小调曲体结构方整,多为一曲多词的分节歌形式,曲调优美细腻,婉转动听,有很强的生命力。潜江人民有在逢年过节时都有玩灯的习惯,特别是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到处都是采莲般、蚌壳精、打莲湘、海马、狮子、龙灯、地花鼓等。有的还扮作一台一台的“故事”,如“八仙过海”、“老背少”、“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类,形式众多,因此灯歌也特别丰富。这类民歌的特点是歌词多数为吉祥的内容,有祝福庆贺之意;曲调欢快活泼,气氛喜庆。渲唱时一般带有各种道具,着艳丽的服装,载歌载舞,并有锣鼓、唢呐或丝弦伴奏,是广大农村最吸引人的节日文化活动。风俗歌反映的是潜江人民的传统风俗习惯,一遇红白喜事和传统节日,则是人们集中唱歌、听歌的大好时机,器嫁、迎新、闹房、治丧、求神、还愿、清明请七姐、七月半放河灯等都有各自唱的歌,特别是为老人办丧事时(俗称白喜事),打丧鼓(坐丧鼓、 丧鼓),唱孝歌最为普通。潜江的坐丧鼓分为“开歌路”、“散歌”、“梗本”、“赞歌”、“咏诗”、“唱花名”、“劝亡”、“刹鼓”等一套十分完整的程序。全国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变更以及移风易俗的开展,很多旧的风俗习惯退出历史舞台,伴随它们的风俗歌也渐渐失传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然。儿歌是潜江民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边做游戏边唱以及大人对小孩哼唱。内容多反映儿童生活,非常适合儿童的口味,浅显易记。口语化的歌词使其在音乐上主要是以方言声调依字引腔,是研究潜江民间音乐的重要依据。潜江民歌《得央碦蚂》就是一首极富特色的儿歌,潜江人把“青蛙”叫做“碦蚂”,所谓“得央”有二层意思:一是小孩们在竹杆头上系根线,线头上系个棉球或其它诱饵然后像钓鱼一样到河边去钓青蛙,他们上下抖动竹杆,诱饵在水面上晃动,等青蛙蹦起来一咬,就把它钓起来了,小孩们钓青蛙的动作潜江人称作“得失”;另外就是“数数”的意思,因为小孩数数的动作也像在“得央”什么东西一样。这首《歌曲》由2、5、1三个音构成,旋律起伏大,但是既上口又好听,其衬词极富儿童情趣又有锣鼓点子的韵味,深受潜江人民的喜爱,至今传唱不衰。(注:《得央碦蚂》为潜江方言,念作Diang Ke ma)潜江是一个革命老区,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潜江开展活动时,曾创作过不少宣传革命内容的歌词,配上民歌曲调,教给老百姓演唱;同时,群众也自编自唱过一些反映革命内容的民歌。我们把这类歌曲称为“革命历史民歌”,如《贺龙军》、《调查研究歌》、《诉苦歌》等。这些歌曲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挖掘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潜江在1958年、1961年和1980年前后三次进行了潜江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批一批的新民歌不断涌现出来。如上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后,一首反映妇女追求婚姻自由,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改编而成的新民歌《陈玉珍打脱离》就在潜江广为传唱,推动了《婚姻法》的宣传工作。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哪有闲空回娘家》、《喜坏我的妈妈吔》、《割早稻》、《催咚催》等反映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劳动热情的歌曲应运而生。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歌被视为文化糟粕被禁唱。直到1977年后,潜江民歌的收集、整理、创作、演唱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好作品,如《兄妹练刺杀》、《都莫怪》、《贫下中农盼四化》、《赶秧雀》等。
歌为心声,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歌,它发端于民间,传唱在民间,代代相传,经久不息。潜江民歌的昨天是辉煌的,潜江民歌的明天是崭新的。

 

来源:网络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0)
正在核实中的头像正在核实中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er@miy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