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服饰,历来有着两种基本的倾向;其一,通过衣饰装饰人体的美,即通过衣饰遮盖人的身体和器官,包括某些缺陷,并通过衣饰的式样、色彩、图案等把人体装扮得更美;二,通过衣怖显示人体的美,即通过衣饰,有意让人的身体,包括四肢、胸背等显露到别人面前,或者通过衣饰充分勾勒出具体的轮廓和曲线,使人体美充分得到展示。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在过去时代的传统服饰中,以装饰性为主,从帝王达官到名门闺秀,都喜欢用繁杂的服饰把自己装扮起来,用精美的服饰来表示自己的尊严、高贵和富裕;而到了现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以“露”为美,总要用自己的身体的展露表达自己对自身美的追求,也就是说,服饰为显示人体美服务。近年来 “三点式”服装从游泳池走上舞台,可为“露”的典型代表。从当代和现实生活看,虽然装饰和显示的服饰倾向并存、宽袍大袖和三点式服装同在,但人们总把不同方式的“露”和不同程度的“露”作为服饰的新潮,而把“宽袍大袖”看成某种保守倾向。
我国的服饰,遵循的基本上是“宽袍大袖”的传统,以装饰人体美为目的,从过去时代的褐衣莽袍、长衫马褂到解放以后的中山服、“四开袋”,都无不如此。近年来,虽然各种紧身衣、无袖衫、牛仔裤、超短裙等逐渐在青年人中流行起来,但人们总认为那是从西方传送来的东西。在许多外国人和中国人的眼里,“露”,仿佛从来就是中华民族衣饰的一种缺憾。
事实真是如此吗?
让我们把视线转向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服饰!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中,许多仍是以装饰人体为主的“宽袍大袖”。严寒的气候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他们无法“显示人体”,必须用厚实的皮毛和棉麻把自己遮蔽和包裹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服饰传统。但是,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确也不乏“显示人体”的例子。上面已经介绍过的满族旗袍尤其是经过加工改制的旗袍,质料柔软,修长适体,能很好地勾勒出女性的双肩、胸乳,腰肢和臀部的轮廓,开*旗袍使妇女的小腿甚至大腿忽隐忽现。的确较为充分地展示了女性的人体美。除此而外,若从“上衣”看,傣族等近十个云南少数民族妇女都穿紧身短衫,也比较充分地展示了自己人体的美。
云南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滇南和滇西市属北热带或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这些,为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傈僳族分布在云南怒江州和其他滇西地区,其妇女穿右开襟短衫,紧裹胸部,长仅齐腰。居住在西盟、沧源的佤族妇女穿无领短衣,有的无袖,有的半截袖,胸部轮廓明显,胳臂全裸露在外。居住在滇西南澜沧一带的拉祜族妇女穿右斜襟、无领、小袖口的短衫。生活在德宏州的景颇族妇女穿黑色圆领对襟短袖,手袖细而长。勐海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穿紧身无领斜襟短衣。滇西南的德昂族妇女穿蓝色和黑色对襟紧身上衣。景洪县基诺山的基诺族妇女穿对襟蓝、红、黄花条短上衣。上述各种少数民族,虽然妇女的上衣形制备各不同,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标志,但都同样十分短小,穿着紧身,把肩、胸、腰的女性人体美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有的无袖,有的半截轴,就是有袖的也是窄袖,可以充分显示手臂的修长和健美。这样的服装,或配以统裙,或配以褶裙,或配以裤子,一般都显出下身的颀长,自然而然地增添了几分女性的魅力。
在我国少数民族以显示人体美为主要倾向的女式上衣中,不得不提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在自明、清以后的一些地方志书里,就多次出现过傣族妇女“短衫小袖”、“短衣齐腰”之类的记载。《西双版纳民物志》一书的作者中,有出生于当地的傣族同志。对于现在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的衣饰,他们这样写道;“今天西双版纳的傣族服装,是边疆少数民族中最简洁最优美的服饰,既保持过去古老的傣族服饰的某些传统,又有新的改革与创造。现在男子服装,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或蓝布包头,大体还是保持过去的传统。傣家人服饰最美的是妇女服饰,如果你去到西双版纳,你就会看到天生的身材苗条的傣族妇女,一般都穿浅绯色的紧身小背心,外面穿的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淡红色,也有浅绿色、天蓝色,下穿长统裙,一直长齐脚背。有红花色的,也有绿花色的,今天大都是的确良缝制的,也有用其他料子的,青年老年妇女都是这样装束,腰间系有一根银色的腰带,宽达一寸。这种衣着,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窄袖短衫又紧又严实,袖管长细,紧紧套着胳膊.袖管内是没有一点缝隙的,如果是用米白色衣料缝制,几乎就看不出袖管了、前后衣襟,紧紧裹住身子,刚刚到腰部,后面还不到腰部,刚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