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雕塑体会

雕塑是门立体艺术,它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并用坚实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它可以通过自身的造型,典型的再现生活,表达作者的理念情怀。雕塑作为实实在在地占有三度空间的艺术,它直观和客观的存在,在给人以视觉美感的同时,更给人一种直接的触摸感、真实感。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中,雕塑已经成为人们致力于观念表达和环境改造的重要艺术方式。当人们漫步于都市乡村,无论是街区,还是花园绿地,内容各异、形态万千的雕塑作品总时有显现。进入建筑内部,不管是公共场所,还是家庭私有空间,也有大量雕塑作品的运用。雕塑在改造环境、调节气氛、言志抒发情感、增进交流、扩大影响等诸多服务于人本的方面,起到了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它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能替代的,它是与人民大众接触更直接,交流更广泛的艺术形式。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甚至会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化水准的标志。

  雕塑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看,作为动作方式“雕”是指运用工具对某一实体材料进行挖空递减的手段和动作。“塑”则正好相反,是用手和工具对具有粘接性的材料进行体积的不断累计和有意识地附加。雕塑的实质就是对材料实施加减法的改造,创造出适宜于人,具备独特美感的过程。

  雕塑的分类因角度不同而不同,从题材上来看,有人物雕塑、动物雕塑等。从体现方式来看,又可分为圆雕、浮雕。从艺术方法来看,还可分为具象雕塑、抽象雕塑等。从构造材质上来看,又可分为石雕、木雕、泥雕、金属雕塑、水泥雕塑等。从区域来看,有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架上雕塑、案头雕塑等。从功能上分,又有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标志性雕塑等等。它的分类之多,材料之广泛,决定了雕塑这种艺术门类广泛的适用性。

  我认识雕塑是从小时学习绘画开始的。在初学素描时,维纳斯、大卫头像、亚历山大头像、海盗……那一尊尊石膏像,是我们描摹的对象。在那个时候,我并不懂它们就是雕塑,也不知它们是怎样做成的,更不知那一个个形象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传世经典,但它们的完美,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雕塑这门学科,它是一种文化,它能传情达意,它能产生美。在我上了中专,第一次拿起泥巴,照着模特去做的时候,才真正感到雕塑离我并不遥远,那些深入人心的经典是可以用这些看似不起眼而且没有一丝情感的泥巴、石头、钢、铁来塑造、锤炼出来的。从那时起,我选择了从事雕塑事业。虽然它又脏又累,作为女孩子的我却选择了它。它是和泥土、石头、木头、金属打交道的劳动,选择了它,就是选择了吃苦,然而当我握着手中的泥巴,面对模特时,我有再现它的冲动,我想让它在我的手中再生,我喜欢那个过程 —— 把一堆烂泥巴,塑造成有骨有肉的生命。我希望,从我的手中创造出美的雕塑。

  去年我有幸到清华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学习。短暂而紧张的学习,更使我增强了雕塑创作的热情。在高等学府中,我象朝圣的信徒般,用心倾听那里每一句给我启迪的话语。张大眼睛,看我能看到的每一件艺术作品,发现他们的成功之处,独到之处,感知雕塑创作的发展脉搏。我太珍惜这次机会了,我要放大我全身的每个毛孔,去吮吸那里的空气。

  雕塑和其它任何艺术门类一样,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造型能力。而雕塑的要求更要高于其它画种。它要求我们要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要有准确的观察力,还要有熟练而准确的双手。在塑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眼观六面、手到八方”。六面是指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八方是指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里方、外方。在瞬间把握对象特征,用手方方面面的表现出来。

  雕塑是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反复修正比较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新鲜的第一印象。只有保持新鲜的状态,塑造的作品才会生动富有生命力。

  雕塑创作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它要经历构思、塑造模型、材料转换的过程来完成。作为雕塑的制作过程,是从熟悉、掌握、运用工具设备,加工改造物质材料的操作过程。雕塑的制作手段可谓难以计数。但塑造的手段主要有“雕”和“塑”两种方式,“雕”也就是雕刻,是利用刀、凿和其他器具,通过锤子等外力,对石头、木材、竹、砖、干漆、骨头、金属等一切可雕刻的材料进行切削,用递减的方法制作出作者心目中的物象。“塑”可称为“塑造”使用最多的材料是泥,也就是“泥塑”,是以加减法并用的方式,进行有意识的形态附加,最终达到理想的形态。塑造成型的雕塑往往通过材料转换的工艺流程,如翻制石膏、玻璃钢等。还可视情况进行硬质材料复制。经过烧制,铸造等手段,将其成为硬质的永久性材料,如铁、铜、铝等金属材料。除“雕”“塑”手段外,还有锻造、合成、钉拧、粘接、焊接、捆扎、编织等多种多样制作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还会有更多的形式产生。

  雕塑的产生是人类生存价值的体现,可以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从事雕塑创作是脑力加体力的考验,是艺术活动中的重体力劳作。正如原中央工艺美院何燕明老先生这样谈雕塑,他说:“雕塑是什么呢?雕塑是劳心,劳力的劳作,人是劳作者。”虽然很苦,很累,但它会给爱它的人,心甘情愿,受累的劳作者,带来无穷的乐趣。雕塑艺术的进步,是在长期实践的磨砺中创造出来的,它需要聪明才智,更需要一种精神——勤奋。

来源:网络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0)
正在核实中的头像正在核实中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er@miy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