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年画是适应春节民俗活动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农耕文化、民间艺术,历史渊源可上溯到两千年前的先秦时期。最早是表现希冀生活平安幸福的驱邪观念与愿望,宋以后侧重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憧憬,也是民间装点节日、娱悦生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被称为古代贴在墙上的“电视”,是人们欢度新年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随着年节民俗活动的活跃和雕版印刷术的不断进步,加速了年画的普及,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愈加丰富多彩,年画产地大量涌现,因此年画又根据各地不同的习俗和欣赏要求形成各地不同的艺术风格特色,成了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和民俗活动绚丽多彩的大观园。
以武强年画为例,因产地在河北的武强而得名。被称为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肇始于宋元时期,明初已具规模,到康熙嘉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直到清未民初,武强县城南关还有字号可考的画店尚有144家,县城周围六十多个村庄,上千户作坊从事画业生产和销售,最高年产量达一亿对开印张,在外地设有批发庄加工点180多处,行销大半个中国,是北方最大的画业中心。有个流传的民谣说道:“山东六府半边天,不如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稠密,赶不上武强一南关,一天能唱千台戏,找不到戏台在那边”,由此可见当时武强年画的繁荣景象和戏出题材年画的大量出版。
武强年画在过去科学尚未昌明的时代,表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鬼神及祖先的崇拜观念,认为万物有灵,人们往往祈求于神灵的庇佑、辟邪纳福观念的流行,带动了民间民俗事象的普及,画中的神码皆为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祗,表现了人民大众对平安富裕生活的向往。所以武强年画有“十分年画七分神”之说。随着年节民俗活动的丰富和雕版印刷的发展,美化环境、欣赏娱乐的功能日益加强,随之年画中山水人物、娃娃美人、经史典故、戏曲故事、农事耕作、新闻时事、社会变革等内容大大增加。尤其是近现代年画中表现推翻帝制、抵御外辱、抗日支前、土改建政、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重要题材在年画中与时俱进,都有所表现。生动、形象、直观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自强不息、御辱图强的爱国激情和革命斗争史。武强年画千百年来传承、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先人的聪明智慧,被国内专家称为“农耕社会缩影”、“民俗文化大观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人员誉为“东方圣经图解”。
那么近些年来年画远离人们的视线,昔日风光不再,原因何在呢!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是其主要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先民那种对自然、鬼神的盲目崇拜观念,万物有灵的迷信思想已被当代人们“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观念所取代,祭祀神佛逐渐为讲究科学的新风所代替。优生优育的观念冲淡了“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早生贵子”变成了人们“晚生晚育”的自觉行动,过去春节谁家“没贴年画,像没吃饺子一样”不算过年的习俗,在人们观念中没了市场。所以产销于民间的大批量的年画已没有了过去那样广阔而庞大的销路。人们观念的更新制约和改变了传统年画题材的传播。
二、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无影响。
年画的生产、销售最大的市场是农村,装饰美化的功能表现在农村民居,实用价值表现在农村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吃饱肚子,手里又有了钱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居住环境。有的迁往城镇住上了楼房,在农村居住的农民也已不是原来的土坯房,原来的土坑换成了木床和席梦思。新建的民居里,墙上不再留佛龛,大批神像画没有了张贴部位。原来用以糊窗用的窗花纸更换成明亮的玻璃,窗花纸已不再受人欢迎。武强年画中的一个重要画种是春节糊灯用的“灯迷画纸”,过去曾大批销往北京的灯市口,及广阔的农村以供应市民、农民春节糊灯笼用。不但画面精美,上面还印着供人玩赏的迷语,有看头,有讲头,以增加节日生活的情趣和欢乐气氛。现在电灯的普及、工艺彩灯的流行,使“灯迷画纸”失去了原来的风采,艺人们只好把那些精美图案辑印成册,供人们收藏、研究,保存在人们美好难忘的记忆里。现代“厨房革命”的迅速发展,对过去农村很普及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灶王爷”形成强烈冲击。如:50年代的锅台换成60年代的煤火炉,70年代的油炉,80年代的蜂窝煤炉,90年代的微波炉、电饭锅,21世纪的电磁炉等。使过去帖在锅台边的“灶画”,不知贴在什么位置,腊月甘三的“祭灶节”再不像过去那样隆重和虔诚。
三、现代文化形式多元化的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普及到千家万户的电视、广播、互联网的普及基本能全天侯地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随时随地去欣赏各种戏曲、曲艺等文娱节目以及各种新闻时事、各种信息,谁还去看那种古老的贴在墙上的“电视”呢?过去农村几乎家家必备指导农事耕作的《三年早知道》农历画,被当前准确的天气预报挤的靠边站了。就连过去作为性起蒙半遮半掩的《辟火图》(春宫图俗称炮仗卷),也被现在学校的生理卫生课,科学的性教育所取代,而不再神秘。
四、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工艺的强大冲击。
过去年画的生产工艺经历了手绘、半印半画、全部雕版复制等过程,工艺比较繁复,且效率又低。目前印刷设备、迅猛发展,如:激光照排、电子分色、单色胶印机、双色胶印机、四色一次成型的国产、进口胶印机械,逐渐普及到全国城乡,不但印制精美,而且效率高,不能不对传统工艺形成强大的冲击。七、八十年代的年画业市场几乎全部换成了胶印年画,八、九十年代转为精美的挂历市场,也都是五彩缤纷的胶印产品,近年又出现了宣纸仿真、仿名人字画挂历。但是胶印年画好景不长,现在的年货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了。挂历市场也不像前些年那样吸引人们的视线。使传统木版年画在现代新技术的强力冲击下,市场不断萎缩,只给少数消费群留下了“礼品,纪念品、收藏品”一块有限的天地。
当今的时代,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文明转型期,古老的农耕文明将被现代化高科技的工业文明所取代;所以年画这种附着于农耕社会的农耕文化,也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再就是当前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观念更新、生活环境的改善、进化,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怎样把过去曾对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好并传承下去,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是多元化的,存在是多元化,发展变化也是多元化的,有些将随着历史的发展,生存条件、环境的改变、自生自灭,有些则不得不改头换面,去追求和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年画文化因农耕文明的消亡,而远离人们的视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会不受这种客观规律的制约。但是,在我国城乡广泛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其魅力不会立刻消失。它不仅保留了历代匠师的精湛技艺,有些已经演变为富有装饰性的吉祥图画。如:武强年画中的《五福临门》门童画、《六子争头游戏图》、《三鱼争月(跃)》等。就连过去被看做有“看家护院”功能的门画《鞭锏门神》,也趴上高楼为现代广告增光添彩,(见北京北四环中国文物研究所楼顶广告),台湾还利用这对门神发行了邮票。《六子争头》、《平安富贵》、《五福临门》、《雄狮》等武强年画,明年将发行四枚特种邮票。目前武强年画博物馆也从多方面探索了如何使武强年画发扬光大的有效途径,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例如对传统的制作原料进行改革,把原来用于生产年画的主要材料有光纸,改为用高档的宣纸和绫绢印刷,颜料也由原来的品色,改为国画色。再就是形式上改革,过去都是单纸印刷、销售,现在改为精装托裱的轴画和出口画片、精制的卡纸镜装年画,我们连续两年与邮政局联合开发了《金猴献瑞》、《金鸡报晓》实贴首日封等等。因此,年画业的发展,应坚持两条脚走路的方针:
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科技进步人们生活环境改善、观念更新,年画艺术也应与时代同步。这就要求艺术家的审美观与需求对象的审美观相协调,年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科技水平有相应提高,年画的服务对象及生活环境都要相适应,这样才会拥有市场与群众。因此,这就要求现代艺术必须达到思想艺术水平要高,题材内容适应面广,艺术表现形式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工艺制作要精良,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发展、创新,以新的面貌开拓新的市场。“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庆典,年画是春节装点节日、美化环境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只要有“年”存在,年画艺术就不会消亡!不过年画艺术必须与时俱进,以新的形式和载体,不断提高、变革,以适应现代人的思维观念、环境需求,现代欣赏要求的需要。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二、在弘扬发展传统年画文化优质基因的基础上,对传统年画艺术应该加以全部的保护、抢救。把那些千百年来在我国城乡广泛流行而已经被历史淘汰、或接近淘汰的过时的好题材、好形式,全部保护、抢救下来,使其进入博物馆进行展示、研究,做为一种博物馆文化供人们去欣赏回味。让人们去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和它的历史作用,以更好的利用和弘扬。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