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繁花似锦的绘画艺术
人们形容风景美,喜欢用“风景如画”来比喻;形容人长得漂亮,说“像从画上走下来的”;形容文学作品场面描写得生动宏阔,说它像“壮丽的画卷”。
绘画,已经成了美的象征。
绘画利用线条和色彩,通过平面描绘来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它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它反映的是瞬间的生活。其长处,是可以运用色彩使艺术家广泛地反映可以看得见的事物,表达生活中色调鲜艳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其弱点,是它的直接的形象受到可见事物的领域的限制,也不能实际表达出事物的活动。
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美不胜收,是“画”的海洋。
那带着谜一般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永远是那样富有魅力,打动人心。她的笑,是那样飘忽,那样令人难以捉摸。那是一种无法形容不可名状的微笑。像鄙薄,又像喜悦;像嘲讽,又像希望。她——蒙娜·丽莎,没有华贵的服饰,那袒露的胸部、柔嫩的手,处处显示出健康、华贵、青春、神秘的美。《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莱奥纳多·达·芬奇的大手笔,代表了那个时期艺术的最高成就。《蒙娜·丽莎》现存于法国的卢浮宫。据说,法朗西斯一世很重视文化艺术,在入侵意大利时,把达·芬奇邀来法国奉养于宫廷中,对达·芬奇关怀备至,在达·芬奇弥留之际,他亲自怀抱扶持,所以,达·芬奇把自己最重要的四件创作都留给了他。如今成了举世闻名的珍宝,其中尤以《蒙娜·丽莎》最为显赫。1911年,使观众梦绕魂牵的杰作,忽然不翼而飞,一年之后才寻回。传说是一位在卢浮宫工作的意大利木匠偷去的,大约他觉得达·芬奇是意大利人,画也该给意大利吧。这件事后,《蒙娜·丽莎》更受到了非同寻常的礼遇,被嵌入墙中,外加防护玻璃,终日有武装卫士站岗。这大约是蒙娜·丽莎本人生前所始料未及的吧?
那温柔美貌、恬静与欢乐的《圣母子》(《奥尔良圣母》)洋溢着天伦之乐的情趣,令人感受到人间女性的美。红红的暖色,充满了画面,色彩柔和圆润,给人以安祥平和的美感。圣母善良、端庄、纯洁和美丽。她在幸福地逗弄着自己心爱的婴儿,给人以平易近人的美感。圣母那特殊气韵的文雅秀美,婴儿那稚气地注视着观众和可爱的姿态,确实使人为之倾倒。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桑蒂的名作。
那曾为鲁迅所称道的,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给人以没有雕琢的、单纯、质朴的美感。它的画面是三个弯身拾穗的妇女,表现了贫苦农妇们艰辛劳动的场面。鲁迅认为这幅画很美,流露出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厚感情。鲁迅曾以这幅画为例,对照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时装美女》讲到艺术的美与丑问题。《拾穗者》单从画面上看是极其平凡的,然而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法国革命风暴席卷巴黎之后,尤其是1830年7月革命和1848年2月革命之后,产生的艺术效果,就远不是艺术家本人所能预料的了。当时,曾有人这样高度评价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像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英国著名的画家威廉·透纳的海上风景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显示了“自然的崇高的美”。尤其是他的《贩奴船》更显示出震撼人们心灵的魅力。这是一幅水彩画。画面上展现的是海上大自然的触目惊心的景象和发生在海上触目惊心的贩卖奴隶事件。海是愤怒的,汹涌的波涛,强烈而刺眼的晨曦,桔红、柠檬黄、玫瑰红、紫色交织成如血、如金、如练、如波的触目景色,船已向远处飘去,后面是散见的漂浮物,愤怒的波涛把一具尸体推向你的眼前,尸体那显露出水面的脚上带着脚镣,令人触目惊心。海的愤怒,显示了大自然对悲惨的社会现实的愤怒和抗争,引起观者心灵上的震撼。
同是描绘大海,美国画家温斯洛·霍默的《回头浪》又是另一番情景:画面展示的是三个抢险队员营救一名妇女的场面。妇女刚刚得救,一名队员抱紧这已经昏迷的妇女,一名队员手搭凉棚,似乎在寻找前进的道路,可是一排排“回头浪”,打得他们不得不侧身而行。巨大的浪头溅起了雪白的浪花,然而,他们在艰难地前进着。这是一种扣人心弦的壮美。
那描绘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形象的油画《列宁在讲坛上》,是苏联革命美术的骄傲。这是苏联卓越的油画家亚·盖拉西莫夫的杰作。这幅画问世的时候,莫斯科正处在战斗的状态,画家着意表现列宁号召全国人民保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向全国人民发表讲演的场面。画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列宁。用指向前方的红旗,虚化了讲坛和列宁立足的地方,从而使列宁的形象置于宏阔的背景之下,显示了革命导师的气魄和胸襟。天际,乱云争飞,象征着战斗的暴风雨即将来临;列宁,脸色亲切慈祥,展现出兴奋的神采;左手握帽,右手提着敞开的前襟,身子前倾,显示出列宁独特的个性和一往无前的气概。广场上是被列宁鼓舞起激情的群众,全画透出一种波澜壮阔的奋进之美。
我国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被称为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内容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画面上,洛神含情脉脉,回眸顾盼,飘飘若仙,姿态与装束,无不令人感到绝美而生爱恋之心;曹子建那诗人的风度,爱恋的目光,失意追恋的神态,无不给人一种哀婉悱恻的感觉。整卷画以极强的魅力吸引着读者,时而让你欢欣,时而让你惆怅。
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是“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江天一色,浩渺无垠,点点风帆,若隐若现,给人以无穷深远之感;江岸边古松参天,山岭奇峻,古松掩映之中,碧殿朱廊,绿不掩红,似有若无,斑斑点点,给人以如入仙境之感;山下江边,山径蜿蜒,翠竹茂林,桃红丛绿,游人缓缓,或乘骑蹲道,或闲步同游,或肩挑肩负,给人以错落有致,意境幽邃之感。全图峰峦连绵,云雾飘渺,江天浩渺,风帆逐流,给人以境界雄远之感。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稀世珍品。画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情,因此取名《清明上河图》。纵观全国,可分为三大部分:一、郊野——描绘了城郊乡村清明时节的田园景色;二、汴河——以汴河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两岸繁华而又闲适的景象;三、街市——描写了汴梁街市风俗世态与繁华景象。“汴河桥”似乎是全画的高潮,舟车、牛马、屋舍、河流、树木错落映衬,显现出一种立体的美;各种人物一应俱全:农民、商人、达官、显贵;老人、小孩、妇女、青年、壮汉,各种人物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画家利用“桥”——人们必经的地方作为高潮,匠心独具,“桥”把各种人物、各种人情世态都联系起来了。尤其生动的是,桥上,一达官贵人乘轿急速经过拥挤的通道,轿前有两人挥手开道,与迎面的一匹骡马相遇,牵马人迅即勒住马头,想从侧面闪开道路,惊动了道边的行人和两头毛驴,毛驴向前乱窜,赶驴人慌忙地吆喝着,道边的小摊贩也赶快用竹棍驱赶毛驴。生活气息多么浓厚!多么悬殊的阶级对立!多么富有情趣的画面!
我国近代的国画大师,现代的丹青高手,更是人材荟萃,不乏传世之作。任伯年、虚谷、吴昌硕、高剑父、陈师曾等创作的画名扬海内外。至于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徐悲鸿等更是成就恢宏,家喻户晓。
总之,中外绘画艺术源远流长,繁花似锦,为我们对绘画美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二、绘画艺术的要素及类别
绘画艺术最基本的要素是线条、色彩和构图。绘画艺术中的线条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说的线条只不过是形体与形体、色块与色块会合的地方,是我们想象力在他们之间创造出来的可视语言。线条是画家用以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情感的造型语汇。当画家用画笔画过纸张或画布时,标出了空间的界限,同时也表现着时间的流动,画家的感觉和情感也随之而凝聚在画面上。画家的线条风格,反映其内在的品格。比如凡·高的绘画中多弯曲、动荡的条线,反映画家本人急躁而冲动的天性;达·芬奇的画中冷静、准确的线条,则表现出艺术家的精确、理性、富于逻辑性的个性;德拉克罗瓦的画中奔放而有力的线条,则反映了这位浪漫主义艺术家的火焰般的激情和热烈的性格。中国国画家的这种特性更为明显。譬如,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的线条,枯涩中见丰润,疏荡中见遒劲,表现了画家的飘逸和空灵。晋代顾恺之的线条,简约娴静,反映了画家内向、深思的性格。唐朝吴道子的线条,豪放飘洒,用力错落,反映了作者奔放、雄浑的气质。
色彩也是构成绘画的重要因素之一。绘画的色彩来自客观世界的光与物体。各种物体因吸收和反射光量的程度不同,而呈现出复杂的色现象。色彩到了画家的笔下,不仅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画家正是利用色彩的无穷变化,包括各种色彩的对比与组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色彩的本质,同样在于它的情感意义。外国科学家曾在实验中认定各种色彩与特定的情感反应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红色,往往与热烈、庄严、兴奋相对应;橙色,往往与热情、严肃、快乐相对应;黄色,往往与明朗、欢快、活泼相对应;绿色,往往与美丽、自然、大方相对应;青色,往往与秀丽、朴素、清冷相对应;蓝色,往往与清秀、广阔、朴实相对应;紫色,往往与珍贵、华丽、高贵相对应;黑色,往往与沉闷、紧张、恐怖相对应;白色,往往与明亮、淡雅、纯洁相对应。当然,我们不能僵死呆板地去理解色彩的情感性。色彩的情感性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就是同样一种颜色,在不同的画面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意味。18世纪的英国就发生过一场蓝色之争:著名画家雷诺茨在向学生讲课时说:蓝颜色不可多用,尤其不能用于画面的主体。可另一位著名画家康斯博罗听说以后,却偏偏画了一幅蓝衣少年的画,用大片的蓝色表现主体,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获得了意外的成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色彩也同样富有个性,每一个画家,总有自己喜爱的颜色。比如,伦勃朗最喜欢用金黄色、褐色、黑色、银灰色,偶尔也用淡绿色。凡·高总喜欢用苹果绿。德加则对绛红色、黑色和翠绿色特别喜爱。
构图是绘画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指画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几何透视(几何线条及几何形状变化产生的空间距离)、视觉透视(色彩气氛造成的空间感)、晕光处理(物体轮廓的晕光造成空间距离)以及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一种不断变化的、流动的视点处理的空间)。绘画中的构图同样有极强的情感意义。比如水平式的构图常常暗示着安闲、和平、宁静;倾斜的构图常蕴含着动的趋势;金字塔式的构图常暗示稳固、持久;锯齿形的构图常包含着痛苦和紧张;倒三角式的构图则显示出不稳的危机;圆状的构图常暗示着圆润、完满。而这些如果进行综合性的组合,进行交错、对比,就能够唤起崇高、升腾、庄严、悲壮、坚实、挺拔、舒展、优美、温柔、萎缩、紧逼、寒冷、凄凉等等情感。
中国画的构图,更是以立意、气韵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情势,讲究画面物象内在联系上脉通气贯;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从内外两个方面形成一种起伏而又连贯的情感节奏。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构图上,有序曲、高潮、尾声,形成了鲜明的情感节奏,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又比如,清代大画家朱耷的构图气势豪放,而又深藏着一种矛盾心理。其画古怪、奇崛、空旷、幽深、孤寂、静穆,同时又朴茂、酣畅、皎洁、秀健、雄浑。从这些复杂的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豪情纵逸和因国破家亡产生的愤懑、沉郁。
世界绘画艺术,大体可分为东方、西方两大体系。东方绘画体系,即东方画是在东方文明古国中发展起来的,包括古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而以中国画为主。因为还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泰国及南洋群岛等各国在内,因而也有人称之为亚洲体系。西方绘画体系,即通常说的西洋画,是从古希腊、古罗马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以油画为主,而后移植到美洲各国。从原始社会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前,西方绘画体系的发展大致与东方绘画体系相同,都是用简单明确的线条勾画出所要画的形象轮廓,以此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虽然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各自不断发展,但其造型手法基本上是相近的。欧洲文艺复兴,使得西方绘画艺术有了巨大的突破性的飞跃,它吸收了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新科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分道扬镳,开始了西方绘画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二者同存并峙的局面。
绘画艺术的分类比较复杂,有各种方法,前面谈到的东方和西方绘画体系,即东方画和西洋画,是一种划分方法。也可以根据绘画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巧的不同,分为帛画、水墨画、油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素描等;可以根据画面的形式不同,分为单幅画、组画、连环画等。当然,每一种画,又可以分为更小的类别。比如,中国画如果以题材内容分,就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以画体分,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类,写意画又可以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同时,同一幅画,从不同的角度分,又可以兼有几种不同的类别,比如德国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名作《面包》,它是西洋画,又是版画,既是单幅画,又是人物画。
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在各自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形成了各种不同艺术风格的众多流派,使得绘画艺术更加绚烂多姿,丰富多彩。比如,属东方画的中国画,历史上又有南宗、北宗、浙派、吴派、江西派等风格流派、各派之下,还有许多风格不同的画家。又比如,西方绘画体系中的近代绘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18世纪的古典主义,19世纪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流派。19世纪末的现代绘画,又出现了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等五花八门的流派,并正在继续发展和变化。
三、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绘画是二度空间的艺术
绘画,是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在二度空间内(即平面内)反映现实美,表达人们的审美感受的造型艺术。它与其他的造型艺术如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有着共同的特征,这就是都是通过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受。但是,绘画的造型,是在平面上,如画布、纸等上面进行的,而雕塑、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建筑等造型是立体的,在三度空间进行,具有实际的长度、宽度、深度。
由于绘画是在平面上描绘具有一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觉的二度空间造型艺术,因而,就有它自己独特的审美意义。绘画的造型并不是实体的直接再现,也不是单纯的外形摹仿,而是线条、色彩、明暗、透视等对人们造成的一种错觉。因此,绘画较之雕塑等造型艺术的题材更为广泛,能够广阔、自由地再现人物及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过程,能够细致地表现艺术形象活动的环境。比如荷兰的维米尔,是被西方美术史称为“谜样的画家”,其代表作《站在窗口读信的姑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画面的主体,是位正在读信的少女。环境是窗明几净的房间,里面布置朴素、雅致。金黄色的布幔后面,桌上铺着织花的绒毯,放着新鲜的水果。房间沉浸在熙和的阳光里,对面方形玻璃窗上映出她朦胧的面庞,使少女更为楚楚动人。在画面上表现这样多的内容,恐怕是雕塑等造型艺术所难以办到的。而在绘画中,像《站在窗口读信的姑娘》的情节、形象都是很单纯的。
(二)绘画是瞬间的艺术
绘画艺术表现的是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因此,表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不像小说、诗歌、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那样自由舒展,往往受到画面的局限,只能选择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瞬间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审美感受。因而,绘画对艺术形象的概括和提炼,要求更为集中、凝炼和巧于构思。比如,法国浪漫主义大师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是直接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一幅杰作。描绘的是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触礁沉没的事件:1816年7月2日,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满载着大批法国移民、政府职员和军人,在驶往塞内加尔途中,在西非布朗海岬触礁沉没。酿成此祸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波旁王朝任命了一个昏庸无能的贵族、保皇党分子肖马勒当舰长胡乱指挥的结果。触礁后,肖马勒和高级官员分别乘六艘救生船逃命,剩下150人出于无奈,只得拥挤在一条临时扎起的木筏上,原先舰长和全体乘客订有公约,让6艘救生船缆索联接在木筏上,以便一同驶往附近海岸。但开船不久,救生船上的高级官员们为抢先脱险,先后割断了缆索,使木筏孤独无援地漂流在海上。7月5日晚一部分人被海浪冲走,第二天发生兵变,混乱中死去65人。第三天因饥饿、口渴、风吹日晒,一些人开始吞食尸体。到了第六天,木筏上仅剩15人,他们又继续在海上挣扎了一个星期,终于在第十三天早上被一艘寻找“梅杜萨”号上财产的船只“阿古斯号”发现,15个幸存者获救。对于这一事件,波旁王朝竭力封锁消息,掩盖事实真相,包庇肖马勒。不久,幸存者陆续回国,其中随舰外科医生萨维尼将遇难情况写成报告,全国舆论为之哗然。波旁王朝被迫审讯肖马勒,但却重罪轻判,仅给予降职处分,徒刑三年。而揭露事实真相的萨维尼和另一个幸存者地理学者科莱阿反而一度遭禁闭。对于这样一起牵扯面广、人物众多、时间长的重大事件,需要描绘和表现的地方太多了。但是,《梅杜萨之筏》只选择了幸存者初见“阿古斯号”而欣喜若狂,呼唤求救的一瞬。不仅表现了船员们遭难的惨痛景象,还表现了船员求生的强烈愿望和意志,使观众不能不联想到酿成灾难的过去和未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三)绘画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的艺术
绘画与摄影艺术都是瞬间艺术。但是,摄影作品画面上的艺术形象,只能是在相机镜头“视野”之内的,按下快门那一瞬间的情景。绘画,就没有这种局限。绘画作品所表现的,可以是已经过去的一瞬间,可以是正在发生的一瞬间,也可以是运用想象对未来一瞬间的描绘。绘画不但可以描画可见的具体的事物,也可以表现抽象的不具体的事物,比如人的精神、思想等。当然,摄影作品也能在摄影中加以体现,然而却没有绘画这样自由,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画像》,就把一个自尊心极强、阴险奸诈、毒辣凶狠的人物的精神表现了出来。绘画还可以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表现艺术形象。这在中国画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宋徽宗赵佶当政的时候,曾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让画家们作画。当时许多应试者都集中心思考虑如何重点表现酒家,所以大多以小溪、木桥和竹林作陪衬,画面上应有尽有,样样摆出。然而,画家李唐却独出机杼,在画面上巧妙地画出一弯清清的流水,一座小桥横架于水上,桥畔岸边,在一抹青翠的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画面虽未画出酒家,酒家深藏于竹林之中却是一看便知,而且深得“竹锁”意趣。
从上面几层意义上来说,绘画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达到画里传神,画外有画的美妙境界。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