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居住着近四十万人口的苗族同胞,创造着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在色彩斑澜的苗族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苗族的服饰文化,其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深刻,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苗族服饰已由自制自给而步入市场参与竞争,并且走出国门,进入欧美市场,更是令人刮目相看,这与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是紧密相关的,值得指出的是苗族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质的飞跃。为此,笔者就文山州苗族服饰的审美和审美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作分析论述,意在抛砖引玉,恳请专家及同行予以斧正。
一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这句俗语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奠定了苗族对山中事物由感性识别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服饰是进行民族识别的手段之一,也是区分民族间的特征之一,直接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或世界观。文山苗族大致分为白苗、青苗、花苗、汉苗等。根据苗学专家对苗族服饰类型的划分,文山州的苗族服饰为几何花衣披肩型(即川黔滇型)的马关式(即挑花褶裙式)、邱北式(即白裙式)和开远式(即飘带式)。这三种服装款式包括了自称为蒙豆、蒙抓、蒙诗、蒙陪、蒙叟、蒙巴、蒙刷的苗族,他们都操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苗语,其文化习俗相近,但各自的服饰都有细微的变化而亦可区分。
马关式的苗族服饰分布于马关、麻栗坡、文山、西畴县,邱北式主要分布于邱北、广南、富宁、麻栗坡、西畴、砚山县,开远式主要分布于砚山、邱北、文山县及红河州的开远、蒙自、弥勒等县、市。这三种服饰款式虽特点各异,但其图案大多以螺蛳、蕨草、鸡嘴、螃蟹或某一动植物的形状原形构思成抽象的几何、螺形图案。文山地区苗族的服饰图案却不象贵州黔东南、湖南湘西地区苗族服饰图案那样写实,文山则是写意的、细腻的。那么,我们如何对马关式、邱北式、开远式进行区分呢?由于历史原因,苗族迁徙到文山地区后,大多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大山之中,各支系服饰的差异往往与气候、环境有关。如马关式的服饰,由于这部分苗族都居住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高山河谷中,气候炎热,蚊虫较多,其服装款式多为右开襟绣花上衣,下着单层蜡染百褶裙,以便透风,小腿裹着单层绣花绑腿,以防蚊虫叮咬;邱北式的苗族,因居住北回归线以北海拨较高的山区,冬天气候寒冷,其上衣为对开襟,下着双层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着多层绣花绑腿,以抵御严寒;开远式的苗族也居住于北回归线以北较为平缓的山区,冬天寒风袭人,上衣为右开襟绣花衣服,下身着蜡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绣花风衣,几乎裹住整个身体,并且围腰宽大。据史料记载,苗族迁入文山大约在唐代有少量进入,到了明代,苗族开始大量迁入文山的邱北等县,清朝中后期,由于苗族在湘、黔反清起义遭镇压失败后,苗族由贵州、广西大批量迁入文山,并进入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等国家。由于当时苗族作为战争难民,到文山后只能躲进深山老林繁衍生息,形成了“苗族住山头”的分布格局,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同一文化习俗,同一民族语言的苗族服饰逐出现了与环境、气候相关的差异,也导致了文山苗族服饰款式的多样性。由此可见,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差异是决定文山苗族服饰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苗族的生活也日益好起来,其服饰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服装款式已由原来的单一的以深蓝色和黑色为基调而发展为色彩艳丽的式样,而且更接近于艺术舞台化。苗族妇女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们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应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从文山苗族服饰的发展演变情况看,其服饰款式已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而肥、宽而松的样式发展到扬各支系服饰之长的服装样式而以展示女性曲线美的审美境界,这种美是刻在苗族女性头脑里而反映在服饰上的内在的、表现自我的审美情趣。“自然,作为人生社会的对立面或补充物,最容易引人进入这种审美境界。并诱发审美解悟。这是因为,外在形态的自然,无论在显示生命活力和生气灌注方面,还是在万象纷呈之中表现出的特有和谐引人入胜方面,都能使人产生美感而进入遐想。”①
因此,苗族妇女对山里的一切自然物体的解悟到将自然中五颜六色的色彩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她们对自然物体的遐想并绣在布上,形成完美的图案,在心理上获得快感和满足。这种快感和满足是她们在异性面前感到自豪和展示自己才能,并且以吸引异性的目光为目的,这是动物的本能,也是苗族妇女服饰图案的动机。因为,苗族女性七、八岁时就必须跟长辈学习挑花刺绣,在她们的思想意识中,一个大姑娘若不会挑花剌绣,就会被人瞧不起,甚至不能嫁得好人家。正是这样的思想意识长期支配着苗族妇女对自然物的不断猎取、加工、升华而获得异性或众人的称赞。除此之外,苗族还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图案充实自己,但不是一般的照抄,则是通过筛选、加上成为适合于苗族自身审美特点的花纹图案。有人说,苗族是一个适应能力极强和的民族。不论在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还是杂居于其他民族之中,都能适应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并原始地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而生存发展,成为今世界性的民族,就连移居欧美国家的苗族,都能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发达国家的民族一道飞速发展,这是苗族的可贵之处,也是苗族的生存之道。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苗族都很自豪地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并炫耀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苗族服饰与其它艺术品一样,通过苗族妇女对其款式、图案的精心设计、刺绣、蜡染等系统性的创作过程,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看,有着鲜明的美学价值及艺术特征,并有着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1、艺术价值。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一个苗族姑娘将自己亲手绣的花带赠与情人时,则不用更多华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情人如何的忠贞,只要通过绣花飘带就将姑娘所要表达的一切都包含在其中,真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境界。苗族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民族,其精美的刺绣、蜡染工艺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2、观赏价值。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图案,特别讲究“规整性”和“对称性”,就是挑花刺绣的针点和蜡染时的染距都有一定的规格,一定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图案结构严谨,给人以整齐、紧凑感。尤其是挑花刺绣图案,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不论沿横向还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许多图案,不仅整个大的组合图案对称,而且大图案与小图案之间也是对称的。②同时很讲究图案的色彩搭配,强调色彩与图案的完整和统一,似乎事先经过精确计算过。当你欣赏苗族刺绣蜡染图案时,是否可以将数学公式、几何原理套入进行计算,其图案结构间的等距、对称关系是分毫不差的。
3、收藏价值。苗族服饰除其工艺精美和展示女性所具有的魅力外,还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因为,在服饰图案中有着较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文山苗族民间有这样的个传说,孜尤(即蚩尤)与黄帝到尤梭那里学习文字,由于黄帝开小差,未能学好。两人在回家的路上,黄帝想,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去,对不起乡亲,就设法抢劫文字,孜尤便将部分文字吃了,余下的带回家藏于草席底下,第二天,孜尤准备向苗民传授文字时,发现文字被老鼠咬了部分去做窝。孜尤看着残缺不全的文字,只好叫妻子将其绣在衣服上,代代相传,至今仍有人能读懂一二。③
由此看来,苗族的刺绣花纹是与古苗文的失传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苗族服饰图案被称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④也有人认为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书”。⑤
从以上看出,苗族服饰图案真实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因战争、饥荒而从中原迁徙到西南崇山峻岭的历史和苗族文化的变迁过程,也为研究苗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三
“艺术总与一定时代社会的实用功利紧密纠缠在一起,总与各种物质的(如居住、使用)或精神的(如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需求,内容相关联”。⑥苗族服饰作为物质的,可以作为抵御严寒酷暑,作为精神的,可以使人从中领悟到苗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和艺术美的享受。其纯朴的、原始的美,不同角度地反映苗族女性的勤劳和智慧。苗族妇女缝制的服饰,已远远超过服饰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苗女之勤劳,为世人之共睹,不论劳动之余,还是赶集、走路,手中的活计从未中断过,为此,民国《马关县志》为其下了一个公正的结论:“苗妇勤劳为人类第一。”苗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给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为苗族的美学史填补了空白,也为世界美学史和艺术史的完整作出了特殊贡献。
从现实意义上讲,苗族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品,不能只自制、自给、自赏,应与市场经济接轨,参与市场竞争,成为贫穷苗区的经济支柱。但是,由于苗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意识关系问题,使之或多或少地制约着苗族自身的审美观念走向极端。例如,当今文山苗族服饰过分强调色彩鲜艳,造成服装色彩混糊不清,过滥地采用彩色塑料珠子镶饰,显得十累赘而失去昔日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应加以引导。如果对苗族服饰的制作,没有正确的导向,那么,文山苗族服饰就无任何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谈了,同样,如果既吸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的思维,又保持苗族的文化特征,那么苗族服饰的美将是锦上添花,受人青睐。因此,必须研究和开发苗族这一传统的工艺品,带动其它待开发的工艺项目,从而提高苗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把苗族妇女从手工制作的艰苦环境中解放出来,参与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之中,有效地促进苗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来源:苗族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