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北行80公里,经广汉、德阳市便到了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绵竹市。绵竹,古有“西蜀”名邑,益州“重辅”、“洞天福地”、“小成都”之美称,今有“年画之乡”、“名酒之乡”(剑南春)之佳誉。因特产绵竹,汉初建县即以“绵竹”为县名。绵竹不屈不挠,越是风霜雪剑,竹针越坚硬,越是挺拔向上。伟大诗人杜甫特赞此竹,认为绵竹正是他人格和精神之象征,并以诗向当时绵竹县令韦续觅竹。诗云:“华轩霭霭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绵竹还盛产二十五种以上的其它竹子,皆可造纸,这是绵竹年画产生的物质基础。同时绵竹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化灿烂道教文化(七十二洞天福地之六十四福地、道家二十四治中的鹿堂治、秦中治、耕滁治都在绵竹)、佛教文化(唐代古寺——祥符寺、宋代古寺——三溪寺、汉代吉祥寺等)、儒家文化(宋代大儒——张拭)、三国文化(魂壮绵竹关)以及酒文化(宋代蜜酒、清代绵竹大曲、现代中国名酒——剑南春)等,这些是绵竹年画产生和发展深厚的文化积淀。
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维坊年画合称为中国年画四大家)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她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是一个秘。据《山海经》等记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弯曲伸长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叉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从此出入,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是哥俩,名叫神荼(读伸舒),玉垒(读郁律)。他们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这个古老的传说也许就是“东南方大吉大利”和成语“绳之以法”的来历。)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六寸宽、一尺二长)画上两位神将的像,悬于大门或寝室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也许是中国年画第一对门神)。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公的画像。这以后门神就越来越多了。
北宋御史赵抃所著《成都古今记》写到当时成都的几个市场:“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画市场的俗称。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六:“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并有“除夜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之谓。由此可知,宋代成都已有年画市场。而成都“桃符市”的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因而,绵竹年画早在宋代就相当著名了。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的生产规模已相当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年画作坊多达三百余家,年画艺人逾千人,从业人员达一万人以上。年画销售到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新疆和港澳等地,甚至远销到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等国。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