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这一行至少在宋代就有了。用兑了颜色的熟江米面,凭手艺捏出各式各样的小人物——老渔翁、孙悟空、牛魔王、八仙人,粘在竹签子上,活灵活现煞是喜人。在儿童玩具不多的时代,这些江米小人可是孩子们的爱物。
那时在庙会、集市上都有这一行手艺人.他们坐在高马杈上.膝前晋一小柜.柜面下是一个小抽屉,抽屉里用湿纱布苫着一条条不同颜色的江米面坨儿。捏面人的师傅先用手抟一小团肉粉色的面.捏成小人头.按在竹签上。再用一个小竹刀,左摁又摁,转眼之间,鼻子、眼就出了形。再用一小片黑面自头顶一披,就成了头发。接着各用一丁点儿不同色的面,在手心中一擀,就是一件花衣服。再三下两下,手脚捏齐,摆弄好姿式,一个人物不消十分钟就立于眼前。围观的大人孩子被手艺人的敏捷神巧吸引得目瞪口呆。
这一行的能人,近代可出了不少。有文字可查考的,是清代中叶的袁润之,外号“袁缺嘴”,他能用面为人捏像。臧宜孙的《扬州竹枝词》记道:
往日传真数画师,补来好景更题诗。
缘何捏像人人肖?新到苏州袁润之。
许伯樵的《十不全词》也有他一笔:“二不全,袁缺嘴,手段直,出鬼神。而日直,般般对,就是价钱实在贵。”
清朝末年的“面人汤”也是一绝。“而人汤”,北京人氏。他的作品曾参加讨巴拿马的万国博览会,荣获大奖。他在宣统皇帝大婚时,作为贡品捏制的“麻姑上寿”和“时装人物”,迄今还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历时近一个世纪,犹自完好如昨。这是因为他在调制面坯时下了心思.确保经年不朽不霉,是何配方,令人难解。
此艺源自何时?细考,它是与我国传统饮食艺术有关。据说.自宋、元一代.凡是盛大宴会.除了供宾客吃喝的饮食之外,主人多要另设一桌“看席”。这桌“看席”,是由“三司六局”中的果子局来“装簇酊盘看果”,由蜜煎局专司“簇酊看盘果套小子”。也就是把新鲜的水果时蔬装饰成好看的摆饰.再用事先做好的假花、人物等放置其间,图的就是一台吉祥。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果食将军”,则应是面人的鼻祖了。
因为这种’“果食将军”类的造型在后期发展得越来越复杂,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什么“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群仙上寿”等等神话和戏出,也都要用面捏将出来,成了供品。这种习俗一直传到民国时期,比如说老人做寿,到面铺请一堂寿面和供果儿,上面总还是插着一排八仙人,这就是“果食将军”的余威了。再往后,果子局和蜜煎局中精于面塑的师傅们渐次脱离了出来,或“另谋职业”,或自立门户去了。从此,捏面人的就自成了一行。
这行的祖师爷便攀到鲁班爷爷处,与专为寺庙塑神佛的师傅们论师兄弟。但塑神像的师傅们又不承认这一行人是他们的师兄弟,所以一直纠缠不清。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