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社”傩舞,发源于远古时期黄河流域中部,是黄河文化发祥地极为古老和原始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借助于“鬼”傩的形式表现了“轩辕大战蚩尤”的创世传说,表现了远古人类狩猎时代神鬼崇拜中的一种“鬼”图腾和中华民族勇于斗争、勤劳勇敢的古老民族精神。现今仅流传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境内,寿阳古称上艾、中艾、下艾(今盂县),爱社即由此而来。春秋时称马首邑,西晋置县授州,今称寿阳。全县范围内分布着竹马戏、铁钗等60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和民间武术形式,是古老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之乡。
“爱社”傩舞表演时由24人组成,6名大鬼戴鬼脸面具主要表演,18名小鬼站成城郭形两边助阵,表演程序分武势(基本动作,表现战前准备)、倒上墙(摆阵对垒)、直墙(队形变蛇蜕皮)、小场(攻城失败,重新布阵)、过关(脱靴偷袭,越城夺旗)、耍桌(攻城胜利百姓沿街犒赏)等,整个演出约50分钟。主要用于为轩辕黄帝过生日、祭祀、祈雨等。《寿阳县志》记载,每年阴历七月十三,“爱社”和邻村三大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祭祀表演,据说是为轩辕黄帝过生日。而“爱社”是唯一被允许进入轩辕庙内进行表演的社火,其他三大社的节目只可在庙外的山头上表演。从爱社鬼脸面具制作工艺来看,它被认为是一种“鬼” 图腾的原始崇拜。
通过对“爱社”鬼傩的挖掘整理,从而可以溯源到中国古老面具艺术的源渊信息,和人类远古的狩猎文明形成的“神鬼图腾”到农耕文明形成的“动物图腾”的演变进程,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渊源演绎进化,对发掘和弘扬山西乃至中原文化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来源:网络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