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苫鼓详细介绍

  “花苫鼓”流传于渭南地区大荔县石糟乡九龙村,是一种少见的由女子(过去是男扮女装)击鼓、男子伴奏的民间舞蹈。表演时,鼓手腹前挂一个扁圆小鼓(鼓的直径约35厘米左右),并用一块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的彩花绸缎做鼓围子,围遮鼓帮,垂于鼓下,当地俗称“鼓苫子”,“苫”,当地方言,指用物遮盖的意思。花苫鼓由于鼓手扮相俊秀、服饰华丽,群众又称其为“花鼓”、“花社火”。

  表演时,女子击鼓、男子击镲敲锣伴奏,另有数十名小娃娃打着彩伞站在鼓手左侧进行游转。打伞的娃娃,大的八九岁,小的两三岁,甚至还有更小的,由大人抱着他们参加。村中有小孩子的人家都争着要参加社火表演,以为这样可以求得神佛保佑,使孩子长命百岁、幸福吉祥。花苫鼓表演分行进和场地两种形式。行进表演时,队首有一位老者手舞花杆指挥,女鼓手两人一组,面相对站在队伍中间,单数者边击鼓边退,双数者边击鼓边前进,然后单数进,双数退。马锣、大铙相间成一排面向鼓手站于右侧,社锣、彩伞相间成一排面向鼓手站于左侧。表演时人数不限,一般为十至十二面鼓,社锣、彩伞、马锣、大铙均与鼓数相等。场地演出,又称落场。表演时,舞花杆者站在圆圈中心指挥,鼓手与敲大铙者面向舞花杆者围成两层内圈,马锣、社锣、彩伞依次面向里围成三层外圈,共成为五层圆圈,面对舞花杆者边击边舞。

  花苫鼓的女鼓手服饰多按传统戏曲中的武旦装束,建国前多头戴花额、身着彩服、肩披长斗篷、腰扎十带裙。敲锣、敲铙者建国前多扮成传统戏曲中的武生,近些年改穿统一的秧歌对襟彩服,或穿统一式样、颜色的运动服。打彩伞的娃娃多穿过年的新衣新裤,富有特色的是花苫鼓围子和娃娃们打的彩伞,均选用各家妇女平日巧手织绣的各种民间日常生活刺绣品,如小孩子们穿的鞋子、戴的帽子、裹肚、围嘴,以及枕套、门帘、坑围、台布、鞋垫、手绢、绣花鞋面、十带裙、袜底等,精心设计,认真挑选,装饰在彩伞上和鼓围子上。使彩伞、鼓围子显得格外华丽、鲜艳。有的鼓围子装饰品多达六七层,彩伞上装饰着裹肚、围嘴、红绸、彩花等多达八、九层。伞顶上装以用棉花制成的棉花娃娃,造型美观、情趣盎然,堪称是民间刺绣工艺品的流动展览。

  花苫鼓节奏沉稳,舞步单一,多以双槌同时击鼓。队型变化严谨、对称。一队队彩伞,五光十色,更增添了表演的地方色彩和演出效果。

  据九龙村老艺人李森林(1921年生)介绍,花苫鼓远在清光绪年间已在当地活动,民间还流传着几种传说。一说:明崇祯年间,当地有位姓李的武举,后官居尚书。此人刚直不阿、为官清正,后因除掉一个十恶不赦的贪官,得罪了上司,被奸臣诬陷,惨遭杀害,死后葬于九龙村,村民们为缅怀他的功德,就敲起花苫鼓以表纪念。另一说:古时有次逢旱,禾苗即将枯死,县令率百姓祈雨求神,并许愿只要下雨解旱,愿将亲女荐献神灵。言毕出庙,大雨倾盆,百姓喜之,而县令的爱女却被大蝎子精掳去。百姓为感谢县令为民祈雨献女,即在当地修庙以示缅怀,每到农历二月二这一天,村民们就打着彩伞、抬着神楼、敲着花苫鼓,组织各种社火进行祈雨还愿。还有第三种传说;大荔县古称“同州府”,县南有唐时沙苑城旧址。唐代“安史之乱”时,玄宗的女儿长乐公主落难,躲在沙苑,染上重病。当地有位老者,人称“东方真人”,其女被称为“莫愁女”。父女俩将当地野生植物沙苑子熬制汤剂,医好公主的病。后有个贪官吴来,为了献媚朝廷,迫使东方真人献出秘方,东方真人被迫害致死。莫愁女亲自跑到长安向长乐公主哭诉其父惨遭杀害的经过。公主为感激东方真人的救命之恩,来到沙苑除了贪官,并赐给莫愁女花伞一把,从此,当地敲击花苫鼓时,要打各色彩伞,以怀念长乐公主。这些传说,使花苫鼓更增添了丰富的传奇色彩。

来源:网络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0)
正在核实中的头像正在核实中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er@miy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