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服装

 西方一位著名的服饰大师曾经说过,服装反映人的类型和时代精神;这句话对我们谈论泉州人的服饰民俗文化,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服饰反映人的类型,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尊卑之别、贫富之别、职业之别等等,其中之一即为男女之别。有一位明代人叫康太和,在举第贵显前,因家贫而内穿其妇之裤子。游学永春时,馆东获悉,故意藏匿酒钟欲搜之,康太和坚决不肯,宁愿赔酒钟也不让搜查,以免露馅而受辱。

  服装的变化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在体现时代精神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清代泉州女性服装,上装为右在“大裾衫”,下装为裙或裤,裙有布裙、绸裙、百褶裙等,农家妇女多穿宽筒“斗笼裤”。上、下装同色居多,年老妇女多选黑、蓝、褐三色,年轻女子不拘,大致夏求淡雅,冬多浓艳。富有人家女装,其襟、袖、裙,裤之边缘,常以配色镶边美化。城镇妇女多缠足,得穿木后跟的尖头绣花布鞋。农村妇女多天足,劳动时习惯赤足,只有出嫁、过年或祭祀典礼时才穿鞋。城外妇人负担入城时,常穿芒屐(以芒草为材料编织成的草鞋)。民国改制,泉州人的服饰民俗也因迅急的思想观念变革而受到冲击,不愿为封建传统礼节所束缚的开放妇女,力求依照自己的主观情趣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经改进后的旗袍,至40年代在泉州城镇已成为通式女服。被称为“番仔衫”的连衣裙,也出现在侨乡“番客婶”的身上。这一时期的女中、小学生一律穿上衣衫配黑裙的学生装。民国后,缠足妇女大多数放脚复原,穿上自制的合脊尘头鞋,俗称“半缚鞋”。胶底鞋。皮鞋、凉鞋、雨鞋等也渐渐进入妇女生活,而以黑色横带的“纽边布鞋”最为普遍。袜子有针织的线袜和丝袜。

  新中国成立后,衣着以朴素为荣,男、女服装的色彩、式样均较为单调,年轻女性多穿机织花大裙衫,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则以穿西式长裤为多。50年代人们在家里休歇常着的木屐,至60年代已为塑料拖鞋所取代,松紧鞋、田径鞋、尼龙袜、锦纶袜等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文化大革命”期间,绿色军装、军鞋、军帽,甚为流行,尤为男女青少年所喜爱。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大解放,衣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服装讲究美观、时髦,注重质地、牌子(名牌),尤其是女装,款式变化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有的甚至由遮蔽保守趋向于坦露开放。80年代的长袜短裙,曾是老人们眼中的一道奇观:“腊月隆冬冷不收,深闺贵妇拥重裘。风流少女寒无畏,长袜短裙到处游。”女性鞋袜由经济实用转向高档趋时,高跟、半高跟的皮鞋,凉鞋,普遍受到欢迎。

  在泉州女性服装民俗中,以黑裤、蓝(绿)衣、黄笠为基本格局,具有很强色彩感染力的惠东女服装别具一格,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部却暴露无遗–“民主”。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浪费”;而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于是,所谓思想的“封建”与“民主”,衣料的“节约”与“浪费”,在惠东女的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的审美观。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惠东女穿起了茄克衫和束管裤。

来源:网络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0)
正在核实中的头像正在核实中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er@miy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