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器在当前市场中不被人们重视,但锡器却是中国金属类文物中的一个重要器物,升值潜力很大。就此话题,笔者专访了青铜器专家贾文忠先生。
贾文忠说,锡这种金属很早被人们发现,青铜器配比中少不了锡,中国的青铜器大部分是锡青铜。目前人们收藏的锡器艺术品大多产于明代,当时,制锡工匠受紫砂制作工艺的启发,制作出了观赏性极强、适合把玩的仿紫砂锡器。至此,锡器历史上以把玩为目的的文人锡器诞生了。仿紫砂锡器刚一面市,就引起了文人雅士的浓厚兴致,一批制作精良的锡器,作为独特艺术品被迅速推向市场后,不仅使锡器一举跻身珍品雅玩的行列,也使锡器制作名家辈出。明代万历年间,苏州人赵良璧制的锡器仿时大彬的紫砂式样,开一代新风,同时他也成为仿紫砂文人锡壶制作第一人。艺人们不惜工本,精心钻研,制作出了许多美轮美奂的文人锡器,造就了锡制作工艺的第一个高峰。明代宣德年间,苏州有个叫朱端的匠人,以锡制作各种器皿,造型奇古,其价值甚至超过商、周时期流传下来的青铜器。
清代中期制锡工艺发展到顶峰,涌现出了不少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锡器工艺大师,沈存周、卢葵生、朱石梅在制作工艺、材料、装饰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制作出了一批独具创新的锡器精品,把锡器推向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由于白锡耐酸耐碱,受潮氧化又会生成一种极薄的氧化膜而阻止进一步氧化,过冷又会转为粉末状的灰锡,因此,除东北、华北北部、西部高原等少数极其寒冷的地域外,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到处都有锡器的踪影。就在这时,民间的日用锡器进一步普及,锡器与人们生活已经息息相关。按这一时期流传至今的锡器分类,计有礼器、饮具、食具、灯烛具、烟具、熏具、文具等等,其中又以饮具、灯烛具最为常见,而饮具中又以锡壶为多。
可是锡器为何在民国时逐渐消亡了呢?有人认为锡器消亡是因为它会使人导致铅中毒。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把稍微好的锡壶,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当时价格低廉的玻璃制品、铝制品大量面市,使手工锡制品彻底丧失了生存空间,这也是锡器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决定性原因。此后,锡匠们纷纷转入白铁业,伴随人们近千年的民间锡器业也随之消亡了。
虽然目前锡器收藏还不算热门,但是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新仿品。对于锡器的鉴别,贾文忠指出,主要看“造型”和“皮壳”。锡器的造型,吸取了我国历代青铜器、陶器、瓷器的典雅外观,由于长期受其它工艺门类的影响,鉴别锡器的前提就是要熟知其它工艺门类器物造型的时代特征;“皮壳”也就是包浆。一件老锡器表面会生成一种极薄的氧化膜,这层膜会因时间不同和锡料中其它金属含量的不同,呈现出黄褐、紫灰、紫黑、银灰、黑褐等色彩,并与金属锡的质感、光泽混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皮壳,成为锡器鉴定的重要依据。除了造型和皮壳,收藏者还应注意锡器的保存状况,因为锡器质地比较软,年代久远容易磕碰,这也是一件好锡器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