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亦称鬼舞、舞鬼。流行于祁门的傩舞是中国远古时腊月里驱鬼逐疫的一种祭仪,源于原始巫舞。人们戴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比臆想中的鬼疫更凶猛狰狞的傩神,跳着凶猛、狂热的舞蹈来驱邪。在徽州,汉代就开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后来傩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加强了其娱乐成分,内涵也大为丰富,其中包含了驱邪扶正、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祝祷丰收等内容,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与民间传说故事方面的节目,发展成为傩事。
祁门傩活动历史上一直很普及,明清更为盛行。祁门县立春前一天,县令要率领下属到城东郊占卜水旱,老百姓则扮戏相从。立春日则祭祀太岁行傩。其它县也是如此。如果说春祀傩仪尚带有古傩驱鬼逐疫意义的话,在民间迎神赛会中出现的傩,则纯粹是一种娱乐了。祁门县社景6月12至14日举行游太阳神赛纪念“八灵王”的游行活动,人们在队伍中边歌边舞,即为傩舞。
祁门傩舞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宗教意识、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傩窗口,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遗产。
来源:网络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