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雷州人多穿木屐,即使是富裕人家,除探亲访友及逢年过节穿鞋子外,平时也是穿木屐。老百姓则不分男女老幼白天光着脚板,晚上洗净后便穿木屐。缠足女人,也有特制形如小船的木屐,以适应其小脚穿着。沿海地带,有一种田屐。田屐是用直径约四十公分的圆形木架制作而成,屐底平滑,屐面中间用绳子作“屐耳”,专供农民下深垭田穿着,故有“手抓禾镰脚担枷,上田下田四脚爬”的谚语流传。不少地方,新娘嫁妆里备有用绣花布制作的“屐耳”,以备今后钉屐使用。还有些地方,亲人去世后,在灵堂摆设一大衣服、一双木屐,以寄托哀思。
木屐需用木质较轻又不易爆裂的苦楝木或鸭脚木制作,那时大小圩镇及农村都有制作木屐的工场,市场木屐摊档比比皆是。古时,木屐不分左右脚,称为“正脚屐”,用棕绳编织网状“屐耳”。这种屐又高又宽,非常笨重。辛亥革命后,舶来品“树乳”(橡胶)输入我国,雷州人便用它作屐耳,逐渐代替了棕绳制品。此后,凡是用“树乳”作屐耳的木屐,皆由大变小,由高变矮,由重变轻。不久,为了穿着舒服,木屐分左右脚,还流行一种花屐。花屐比其他木屐更矮一些,更小巧玲珑,屐面涂上漆油并绘画花草虫鱼等图案,屐底钉橡胶片。所以花屐既美观,又耐用,成为当时新颖用品,深受富裕人家,尤其是年轻妇女青睐。
至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雷州人穿木屐更为时兴,每人必有一双。岁末,穷苦人家无钱买鞋,买一双新屐也就算过年了。木屐不但在家穿,出门也穿,往往有人穿木屐去探亲访友,长途跋涉达数十里之遥。甚至小学生上学也穿木屐,有些调皮孩子,还在屐底钉上钉子,走在石板路上,火花四溅,响声“的的得得”,十分热闹。至60年代初,粤西农垦文工团取材于当地风土人情,编了一个《木屐舞》,由十多个年轻姑娘穿花屐登台表演,步伐整齐,节奏明快,很有地方色彩。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塑料工业兴起,各种新型胶拖脱颖而出,进入每个家庭,今日,雷州人历数千年来穿的木屐,已甚为罕见了。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