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唐卡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反映藏传佛教和各种神灵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唐卡;有记载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记录人物的传记唐卡。这些唐卡上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西藏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堪称是形象的百科全书。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诗。
在西藏的宫殿、寺院以及藏族居家、庄园的经堂里,都有悬挂唐卡的习惯。古代画师们创造出许多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壮观画卷,其数量之多,非常惊人。各大寺庙中,都藏有相当数量的唐卡。布达拉宫的大唐卡为55.80×46.81平方米。为了存放这幅大唐卡,布达拉宫晒佛台脚下,还专门建造了一幢34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作库房。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拉萨要举行晒宝法会,哲蚌寺的几千喇嘛身穿佛衣,手持各种珍贵乐器、祭器、旗帐幡等物,自大昭寺出发,过疏璃桥,到布达拉宫前举行宗教仪式和各种表演。这时,晒佛台上就挂出这幅巨大的唐卡佛像,极为壮观。布达拉宫红宫第六层壁画回廊南侧的一幅“晒宝会”壁画,就是描绘悬挂唐卡的情景。这幅壁画的画面场景宏大,从布达拉宫一直到大、小昭寺,画中人物不下千余个,非常气魄和壮美。
●按绘画所表现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宗教画:有佛、菩萨、天王、度母、天女、密宗本尊和护法神等偶像画及佛陀的本生故事、寺院的建筑场面等。大昭寺、扎什伦布寺,以一组廊院专门绘制千佛,气势很大。宗教画中还有辨经、跳神、弘法、传经等宗教活动和表现宗教世界观的“坛城”画、“须弥山”图、“六道轮回”图等。
一般来讲,每幅唐卡画面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天堂、人间与地狱。此固然说明了佛教的教义,也反映了西藏原始宗教——本波教的三界说,但是有一定的变异。中央部位一般绘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养膜拜的对象,诸如释迦牟尼、五部金刚大法、诸祖师等;上部即为空界,亦称圣界,绘有诸佛菩萨;中部即为人间,也称凡界,绘有护法神及僧侣;下部即为阴间,也称地狱,绘有罗刹鬼等。但圣凡之界并不如此严格区分,常常也有不依此绘制的唐卡。居于空界最中的一尊佛像,称之为“顶严”。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属。
绘于唐卡之上的各种图案,如诸佛菩萨的造型以所佩带的饰物项冠、璎珞、念珠等等,所持的法器,各有其宗教意义,不一的造型,并非艺术家随心所欲而制作,单就手的姿势与放置的部位,就有无数,或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或一手竖立置于跏趺座上等。
传记画:有表现释迦牟尼生平及前世各种故事的本生图和佛传;有大师传(莲花生、阿底峡)、法王传(八思巴、米拉日巴、宗喀巴、五世达赖)、藏王传(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等。有一组唐卡,以一百多幅画面描绘萨迦法王八思巴降生、赴京州、应召进京、返藏、二次入京、皇帝册封、圆寂等整个生平。
肖像画: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藏王像;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尺尊公主等后妃像;有达赖、班禅等高僧活佛像等。
故事画:有大量描绘史诗英雄格萨尔的民间文学的题材,有家喻户晓的猴子变人的故事。还有体现平等、友善、互助思想的和睦四兄弟图:夏日的菩提树结出了甘美的果实,树下玩耍的生灵由于树太高,谁也够不着。于是大象让灵巧的猴子爬到自己的脊背,猴子让体轻的白兔站在自己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鸟,终于小鸟用尖尖的嘴巴摘到一颗又一颗的果实,树下的每一位都吃到了香甜的果实。
风俗画:有表现藏族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的风俗画,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图。庆贺图有歌舞、乐器演奏、竞技表演,场面非常热烈。还有赛马、射箭、摔跤、举石头等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图。桑耶寺主殿回廊中有一组民间杂技如马技、倒立、攀索、气功表演等,人物神态动势栩栩如生。还有一些有祝福象征意义的世俗画,比较著名的有八吉祥徽、八吉祥物、七种王室珍宝、七宝物、不和之战图、由鼻牵象图、六长寿图和表现预防瘟疫、招致吉祥的蒙人导虎图。
建筑画:有许多魏伟壮观的建筑形象画,如大昭寺、布达拉宫、桑耶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山西五台山等等。桑耶寺全景图和落成图,画工精心描绘了五十余座殿宇、佛塔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布达拉宫兴建图是一组上百幅画面的组画,生动地再现了公元17世纪修建布达拉宫的情景:石匠们在忙碌地开山凿石;拉萨河上牛皮船运送着石料;成千上万的劳动者攀行在布达拉山坡上;数不清的石匠、木工在砌筑墙体、搭置梁架等等,正是这些藏族人民,以他们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品格,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这组画是一份难得的关于藏族建筑营建的形象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历史画:这类画,以史实为依据,着重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如表现一代英王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其中以讴歌藏汉民族血肉相连友谊的作品,尤有特色,引人注目。“文成公主进藏”故事,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都绘在醒目的位置。画面通过“使唐求婚”、“五难婚使”、“公主进藏”等形象,生动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蕃联姻的历史事件。大昭寺、布达拉宫中的“欢庆图”,再现了文成公主驾抵“逻娑”时,吐蕃人民以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布达拉宫白宫东大殿内“照镜子”壁,描绘的是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的历史。罗布林卡达旦米久颇章内一幅“宴前认舅”,画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公主与藏王赤德祖赞联姻,生下王子,被藏王另一王妃抢走,公主十分悲伤。当王子周岁时,藏王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公主和大唐使者、王妃和重臣贵戚应邀参加,分列两旁就座。藏王将斟满酒的金杯递给王子,说将酒献给你舅舅。王妃及其贵戚,拿出各种珍玩衣物,呼唤王子,而王子却将酒送到唐朝使者手中,扑入其怀中说:我是汉人的外甥。母子重聚,情景动人。布达拉宫红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图”,记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赴京”、“觐见”、“游乐”等各项活动和欢迎盛况。这些画,生动地颂歌了藏汉民族间团结友好的历史。
●唐卡的分类
按照制作方法和所用材料来区分,唐卡主要有两大类:以丝绢绸缎为材料,用刺绣、编织、拼贴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成的叫做“归唐”(gol-thang);而用颜料在画布上绘制的则叫做“迟唐”(vbri-thang)。迟唐又可以根据画背景时所用的不同颜料划分为金唐、赤唐、黑唐、彩唐等。具体可细分为:
■布面唐卡:先将白布绷在木框上,塗上一层胶质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后在其上勾勒作画。
■刺绣唐卡: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
■织锦唐卡:以缎纹为底,用不同颜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
■贴花唐卡: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故又将其称之为“堆绣”。
■缂丝唐卡: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屡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有的还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灿烂夺目。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
■印刷着色唐卡: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版,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着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
■珍珠唐卡:用珍珠连缀成图案的唐卡。在西藏山南地区泽当县昌珠寺,有一幅著名的《观音菩萨憩息图》珍珠唐卡。这幅唐卡画面泛红,观音菩萨体态纤细、优美,其安逸的神态表现出一种顿挫有序的韵律。这副长2米,宽1.2米的珍贵唐卡制成于元末明初,画风工整细致。该唐卡共珍珠26两多(计29026颗)、镶嵌钻石1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1颗、紫鸦鸟宝石0.55两、松石0.91两(185颗)、珊瑚4.1两(1997颗),还用了15.5克黄金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