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下封存半个世纪
狮城千年古韵依旧浓
明起浙江卫视央视将连续五天水下直播
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发回最新鲜报道
本报记者 庄小蕾
碧波荡漾的千岛湖水下,竟然藏着两座千年古城——狮城(原遂安县城)和贺城(原淳安县城)。这类似《盗墓笔记》中的情节,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狮城,即将随着明天开始的水下电视直播,在大家面前揭开神秘的面纱。
许多人知道,狮城“沉入”千岛湖底,缘起于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的兴建。但很少有人知道,狮城建县于汉,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迁至目前所在,从迁到目前地界算起距今已有1391年的历史。这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城?昨天,本报记者采访了古建筑专家和当地知情人,提前揭开古城谜团。
这是怎样一座城 狮城人的记忆:五个城门八座碉楼
“狮城水下古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年代”一栏则注明为“明、清”。
其实,狮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据载,遂安于公元208年(东汉末年)设县,唐武德4年,遂安县城迁至今所在地,因背依五狮山,故又称狮城。
1959年,为了建造水利枢纽工程新安江水电站,浙江省原淳安县、遂安县两县合并为现在的淳安县,29万人离乡移居,狮城、贺城两座延续千年的古城,连同27个乡镇、1000多座村庄、30万亩良田和数千间民房,悄然沉入了碧波万顷的千岛湖底。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当地人章维钊,是这次水下直播的工作人员之一。他虽然没能亲眼目睹狮城的模样,但在父辈们千百次的讲述中,古狮城的样貌已经在他心中有了逼真的轮廓——狮城水陆交通便利,有5个城门,各门之上都建有城楼,城垣四周还添设8座碉楼;城内多名胜古迹,有明清时期古塔、牌坊及岳庙、城隍庙、忠烈桥、五狮书院等古建筑,还有历代古墓葬。
“1959年时,狮城北门城楼上还有一口元朝的古钟,重3000斤。抗战时期,老百姓还敲钟警报。这些在县志中都记载得很详实。可惜,潜水员已经下水排摸了几次,都没有找到这口古钟。” 章维钊有些遗憾地说。
已经77岁高龄的余年春,是土生土长的贺城人,1959年迁到了现在的千岛湖镇。余年春回忆说,因为贺城没有城墙,他年轻时最喜欢到狮城的城墙上来转转,“这些明代城墙淹没前还保存得很好的。”
水下藏着多少秘密 专家的建议:别让千年古城浮出水
从明天开始,浙江卫视将联手央视,对水下古狮城进行为期五天的探秘直播。
为什么这次直播没有选择贺城?
章维钊说,贺城“藏”在水下60多米,水下拍摄有难度。
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在当年“清库”(建造水库前,要进行推平建筑、清除垃圾、文物搬迁保护等工作)过程中,贺城基本被毁。狮城则因水来得太快,没来得及搬迁,而得以基本保存。这也是狮城的价值所在。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黄滋院长告诉记者,在浙江的陆地上,现存的古城,格局比较完整的还有海宁盐官古镇和宁波慈城古镇,“不过,狮城因为在水下封存了半个世纪,没有经历过多波折,古城的完整性比这两个镇都要好。”
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千岛湖风景旅游局曾对狮城进行了长达11个月的水下探摸。即便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探摸出的古狮城完整性也令人惊叹——城内外原有的整体布局没有改变,包括桥梁、古井等都还保存;有些木构建筑的梁架、瓦顶等都还留存;明清时期的牌坊上,所雕的图案还清晰可见。
曾有人大胆设想,将千岛湖的水位下降30米,便可让水下古城重见天日。不过,多数专家认为,对水下古城最好的保护就是维持原样。“那些砖石泡过水后再拿上岸,就会散掉。木头在水下放过了,到了岸上也会疏解掉。”黄滋说,“现在的千岛湖景观已经不可替代,开发旅游也不一定需要古城浮上岸。”
从明天起,关于狮城的许多秘密,将会穿过“时间隧道”,出现在世人面前。本报记者也会在最前线,发回最新鲜的第一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