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这一座北纬30度神秘而秀丽的山脉,仿佛注定是产生奇迹的地方。同样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民间古乐——青城洞经古乐,就从青城山脉发端,源远流长,不知已经传承了多少个世纪。
这几年,随着云南丽江声名鹊起,丽江的纳西古乐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听。伴随纳西古乐,丽江还打造了一个核心人物宣科,不知是宣科成全了纳西古乐,还是纳西古乐成全了宣科。总之,这二者已融为一体。
在和一帮研究洞经古乐的专家学者们一起探秘青城洞经古乐时才获知,原来,纳西古乐也是青城洞经古乐的传承,连宣科到青城山朝拜,也不得不承认,青城山才是云南纳西古乐的发源地和祖山。
青城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洞经古乐,也孕育了道教音乐。青城洞经古乐是中国古老而优美的民间音乐遗产之一,起源于古蜀氐羌巫观祭祀音乐,它既是包容着无穷无尽音乐元素的海洋,又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石,宗教、民间小调、戏曲都从洞经古乐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曲调、曲牌与旋律,也不断吸纳其他音乐,使洞经古乐成为一支拥有庞大曲牌的音乐流派,保存下来的就有70余首,能完整演奏的有40余首。
为发掘保护和利用青城洞经古乐遗产,打造天府成都文化名片,西南民族大学和都江堰市政府文化部门合作,准备联合摄制一部电视音乐文化专题片。成都市文联副主席侯光老师几个月前就谈到此事,现在终于看到基本成型的本子。沙河老师说,将这个专题片定位于叙事性音乐文化专题片,十分准确。同时,沙河老师提到了奎星和奎学的问题,也可以写作魁星,魁学。说到奎学少不了提到文昌星宫,青城山是道教发祥地,早在道教创立以前,民间就流行文昌星座的信仰。但沙河老师却反对用民间音乐定位洞经古乐。
沙河老师虽然瘦骨凌风,看上去却十分精神,他起座走动时脚步很轻,如蜻蜓点水,落座时十分雅致地用手巾拭嘴角的茶水,带着旧时绅士的风度。何开四老师也在,还有戏剧评论家廖全京,他们都是我熟的,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的主编意西泽仁是第一次见,还有几位研究音乐的专家,我没记住名字,西南民大的副校长沙马拉毅等也都是第一次见。这部专题片请了著名的电视连续剧中“贾宝玉”扮演者欧阳奋强担任导演,欧阳奋强不大爱说话,也完全没有贾宝玉那样的风采,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在洞经古乐文字版本中,有一段对川西平原的叙述,很有意思,它说《山海经》作者十分形象地把川西平原比喻为“汤谷”,成都平原就像一只硕大无比正在热气蒸腾的锅。说的真像啊。
洞经是腾冲流传久远的传统文化,它不仅经文精深,音律庄重、优美、动听,且在人们的意识中又是一种高尚、吉祥的象征,它既是“阳春白雪”之音,也为“下里巴人”所爱好。腾冲人敬仰洞经,更喜爱洞经音乐,民间诸多礼仪活动必有洞经参与,且深入于家家户户之中。
洞经,即大洞真经。其经典全称是:“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此经典属两晋时期中国道教“上清派”所创,是国家资料库中四大洞经传本之一。
腾冲洞经古乐与大理洞经音乐系一脉相承,有可能均源于唐代道教经典及宫廷礼乐,其经文与乐律、节奏、配器及曲牌都保持着相似之处。
腾冲洞经曲牌由40余支组成,其中分为腔曲与乐曲两类。其配器主要分为击乐、云乐、弦乐三大类。
腾冲洞经音乐组织,至民国中期已发展为十二堂,每个洞会设会长、管事、保管等职。人们习惯地将洞经奉为圣乐,视之为吉祥,寄之以哀思。每会有严格的会规会章,对入会者有选择和纪律约束。
洞经因源于道教及宫廷音乐,在解放后曾一度受到排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老艺人的努力下,相继恢复了城关、洞山、绮罗、和顺、界头、固东、碗窑、小西等八个洞经会及腾冲县洞经乐团。
致力于发觉与宣传纳西古乐的宣科1981年重建了纳西大研古乐会。他认为,纳西古乐由两部份组成,一是《白沙细乐》,这是我国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据史载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为丝竹合奏、分章节。《白沙细乐》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第二则是洞经音乐。它是道教经腔音乐与儒家雅集型细乐的结合体,它可能在明朝由中原传入,并被丽江纳西族人所接受并传承。
洞经音乐分经文曲和器乐曲。经文曲先以道家经文演唱,后来逐渐改填唐诗宋词,并借鉴诗词曲牌名以冠之,古乐遂更加高雅动听。
纳西洞经古乐保存的几首曲子
音乐本身好听与否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音乐包含的沧桑历史。
纳西洞经古乐中保存的《八卦》,中央音乐学院何昌林教授认为此曲为开元二十九年,即公元741年唐玄宗创作的两套舞曲《紫微八卦舞》、《霓裳羽衣舞》中的《紫微八卦舞曲》。鼓、钹、丝竹和人声共同营造出中原宫廷音乐的氛围。与四川、云南各地洞经乐队不同,丽江洞经乐队不用唢呐,它所用的丝竹合奏是有着更高文化品味的文人雅集型音乐。
纳西古乐中的曲牌有《浪淘沙》、《到夏来》、《山坡羊》、《一江风》等,而经腔则有《八卦》、《元始》、《十供养》、《清河老人》等,它们都由人声与器乐共同演绎。在稀古老的叹诵、纳西少女的吟唱以及丝竹铙鼓的伴奏下,一个我们闻所末闻、无法想象的古老音乐就这样清晰而又恍惚地呈现在面前。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