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大师忧虑 绝技失传

一块黑黢黢的泥巴,在喻湘涟的手里就成为有灵性的物什。以十指为工具,搓、摘、推、捏、扳、剪、挑…… 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泥坯人物就出现了;泥坯转到老搭档王南仙手里,拓、涂、勾、点、掸、晕、刷…… 转瞬间,钟馗捉鬼、盗仙草、击鼓骂曹、断桥相会等戏曲经典场景便栩栩如生,浓墨重彩的瞬间被娴熟的技艺凝固下来,令围观者啧啧称奇。

  1月28日,由东南大学、台湾《汉声》杂志、中国民间艺术研究所和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精心策划的惠山泥人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泥人艺术大展。在一个月的展览期间,不同历史时期的300件泥人精品将形象地展示惠山“手捏戏文”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

  《陶庵梦忆》最早记载惠山泥人

  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的惠山,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但是惠山泥人究竟源于何时,这是连当地人也说不明白的事情。1998年,致力于收集和整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台湾《汉声》杂志将目光投向了惠山泥人。他们期望通过对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和出版,努力构筑“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

  《汉声》负责人黄永松是这次展览的策划者之一。在谈到惠山泥人的历史渊源时,他说,惠山民间虽然有沙孩儿降兽,或孙膑、刘基捏泥人的传说,但都无实据可考。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中提到的“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近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盆碗、泥人等货”,是有关惠山泥人的最早记载。清末民初,惠山泥人产业达到巅峰,惠山镇卖泥人的小店鳞次栉比,著名艺师周阿生、丁阿金、胡春喜、陈杏芳、朱金林、龚伯福……不仅成为惠山人,也成为外埠游客耳熟能详的人物。

  惠山泥人可分为神佛像、粗货、细货三大类。神佛像多是民间寓意吉祥的传统神祇;粗货大部分是儿童玩具,如阿福、小花囡、蚕猫等。随着昆曲、京剧、滩簧等戏曲在当地的流行,泥人艺师们创出“手捏戏文”这一独特艺术品种,将戏曲艺术“以虚拟实、以简带繁、以神传情”的表现方式带入泥塑,以最具代表性的情节、人物和动作,定格戏曲中经典一刻,逐渐成为细货的主流。

  代代有名师,各自有传承

  在位于北京西坝河的汉声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一份详细的惠山泥人艺师师承表。黄永松说,惠山泥人能够流传四百余年,并且发展成一套独特的系统,可以归纳为一句简单的话:“代代有名师,各自有传承”。

  《汉声》杂志自1998年开始,找到惠山泥人的捏塑、彩绘搭档喻湘涟、王南仙两位大师,将泥人制作工序一一记录下来,编辑整理出三千道工序及捏泥、彩绘技法,将惠山泥人的制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化。黄永松说,惠山泥人作为一项地方手工艺行业,在清末就已经有自发组织的行业机构“耍货公所”,有明文条款保护各家艺师原创作品权益,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手工艺行业公会。

  老艺人凋零 后来者乏人

  由于保护不力,老艺人们日渐凋零,传统的手工作坊逐渐被模具加工所替代,以至惠山泥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在惠山市场上,随处可以看到优秀的手工艺品被掩盖在质地粗糙、千人一面的旅游商品中,难以辨识。而且,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文泥人在市场上早就不吃香了,王南仙说,“很多人都喜欢买那些有现代风格或者喜庆吉祥的泥人。”

  喻湘涟说,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很少了。“我们带的徒弟都退休了,很难找到年轻人来接班,因为我没有办法给他文凭,这一行又很寂寞清贫,所以惠山泥人的命运和昆曲差不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消失。

来源:网络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0)
正在核实中的头像正在核实中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er@miy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