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 意为展开的画, 是一种工笔彩绘带锦缎边的卷轴佛画, 主要悬挂于寺院和民舍, 供佛徒香客膜拜顶礼, 千百年来, 在信仰藏传佛教的地区广为流传, 被视为民族艺术珍宝。
唐卡在制作材料和颜料用色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故此, 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 依据材质和制作手段可将唐卡分为绘画唐卡( 布绘唐卡、绢绘唐卡) 、刺绣、堆绣、剪贴、织绣、缂丝、版印等七种; 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可将唐卡分为无色唐卡、重色唐卡、黑唐卡、红唐卡、金唐卡等九种。
绘画唐卡在绘制前将画布绷在画框上, 先把白垩粉掺骨胶涂布面, 或将画布铺开, 先往上刷一层胶脂, 略干后才往上涂一层胶脂调和白灰或其它石粉的涂料。干后用硬物(如贝壳、石块)研磨砸细, 因为用皮革熬制的胶容易使真菌滋生或招致虫害, 作画布敷料的胶多用植物树脂。这就是作为唐卡特 征而被西人特别提出的“ 色胶画法”或“ 水胶画法”。其中最好的敷料胶是从兰科植物佛手参中提炼的胶。但更多使用廉宜的松脂, 或称松香、松胶, 以松脂搀和其它树脂使用, 如西藏有一种在绘画与金属工艺中最广泛使用的松脂胶, 叫la—vbe。然后用炭笔或铅笔起稿, 再平涂、渲染上色、勾线、铺金、压线、开眼、修整、镶边、开光等工序即成。
西藏唐卡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布绘唐卡为主, 早期使用一种克什米尔手工土布(或麻布), 幅画较窄, 可拼接而成。布料较粗, 故用沥粉与动物胶做底, 以卵石打磨光滑而成。这种处理布底的传统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绢绘唐卡, 是以汉地的丝织或绸缎作底绘制, 主要流行于藏东地区。
刺绣唐卡。是在绸布上勾勒出线图后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制而成。刺绣唐卡与剪贴唐卡、缂丝唐卡, 是西藏内容与汉地工艺的一种融会与结合, 被藏族人民极其看重。
最具艺术特色并自成风格的是一种被称作“ 堆绣”的唐卡。即用各色绸缎剪成佛像、景物后充塞羊毛使中间隆起, 再将周边缝合, 犹如浮雕, 颇有立体感。制作工艺: 精选各色图纹锦缎组合构成, 所有的线条以马尾缠彩色丝线缝制于画面, 有的还在局部嵌以珠宝。工艺极其复杂考究, 目前在全藏区能精通此术的人已不多了。是一笔极需抢救保护的珍贵民族文化财富, 这种唐卡画面一般较大。布达拉宫库存二幅这种唐卡, 全长达五十余米。每当藏历二月三十日晒宝法会上, 便悬挂于布达拉宫的巨墙上, 显示着这一举世珍宝的光彩与辉煌。
剪贴唐卡用各色绸缎背面涂浆加固后按佛像、景物图案剪成很多小块, 再拼凑成图案贴在布上。
织绣唐卡和缂丝唐卡是用织布机织成, 所不同的是织绣唐卡则通经通纬, 而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之方法。
版印唐卡是用墨或朱砂为颜料, 刻版之后用布或纸套印而成。
无色唐卡, 这是一种画在白布上的素描画, 它具有清晰明净的特点。
重色唐卡, 这是一种在素描画的图案上进行三次色彩浓度的调配, 色彩较浓重的一种画。颜色浓重, 光彩照人是这种唐卡的特点。
黑唐卡, 在涂满黑颜料的画布上绘制画像叫黑唐卡。这种画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人物的眼睛配制色彩用金线勾勒所绘对象外, 对其它画面不配制任何色彩的画像; 另一类是人体与花卉的色彩较淡而其它景物或画面的色彩较重的画。这种画具有色彩明晰凝重, 画面雄伟柔和的特点, 是唐卡艺术中的珍品。
红唐卡, 这是一种以涂满红颜料的布料为画布, 用金粉线条绘制的唐卡。
金唐卡, 这是一种在涂满金色颜料的布面上, 调配上其它各色颜料, 除了天、地、树木和花卉外, 其它画面都为金色的一种画。壮观浓重, 光彩压倒其它唐卡画是金唐卡的特征。
丝绸唐卡, 在画布上用丝线、金线和绸线绘制的画像叫丝绸唐卡。这种唐卡可分为粘贴性丝绸画、立体性丝绸画、刺绣性丝绸画、纺织性丝绸画四种。粘贴性丝绸画是按素描草图的线路或图案的线路, 用各种丝绸条和块粘贴而形成的一种画。立体性丝绸画是在画布和丝绸之间垫有羊毛、棉花等东西, 使其具有立体感的一种画。刺绣性丝绸画是丝绸画布上用各种彩线刺绣画像的一种画。纺织性丝绸画是用现代工业技术纺织画像的一种画, 这类画的色彩粗糙, 不光亮, 比起其它丝绸画逊色, 所以其价值不高。
珍珠唐卡。这是在画像的各个线条上, 镶嵌上玛瑙、青金石等宝物, 其间有规则地夹有无数珍珠的一种画。这种画价格昂贵, 是唐卡画中的稀世珍品。
水彩唐卡, 水彩唐卡是通过吸收汉族水彩画的风格而形成的一种藏画。汉族水彩画是以纸为画底, 画家在绘画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所以不需要草图是汉族水彩画的一大特点。
油画唐卡, 这是一种藏族绘画艺术与西方油画艺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藏画。这种画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 由安多先巴与唐拉才昂二画师首先发起。这种画的特点是, 除了座椅和袈裟保持藏画风格外, 人物肖像完全采用油画艺术的形式。形象、生动、活灵活现是油画唐卡的独到之处。
绘画唐卡所用的画布材料不尽相同, 在西藏最早用的是麻布、胡麻布等。由于当时织机的限制。棉布的纱不能纺得很细, 粗棉线织成的布没有拉力, 韧性差, 所以画布大都采用麻布, 绘时使用树脂、明胶涂抹, 或使用明矾漂白, 以正其经纬, 在绘制时不变形, 并除去麻布的黄色。
后来, 随着吐蕃与中原内地经济、文化交通交往的密切, 中原织物大量进入吐蕃, 时至今日, 绘画唐卡的画布材料中又增加了棉布、府绸等。
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 全部取自天然物质, 以产于雪域的天然矿物、植物为主要生产原料, 色泽纯正、品质优异, 耐光极佳、耐候性极强, 事实证明其历千年而不明显褪色, 因而享誉四海。以出产于西藏而得名的“ ***色”, 与其它地方所产同类颜料相比, 具有色彩历久不褪、色相艳而不俗的特点, 与金黄色等相配后能较好地映衬出庄重、高贵、典雅的气氛, 已成为独特专用色之一。金、银、珊瑚、玛瑙、珍珠、宝石、藏红花、茜草、大黄等唐卡颜料, 其用料之珍贵, 在世界绘画史中少见。用这种珍贵颜料画像, 色彩艳丽、色亮凝重、图案层次分明、壮观, 具有保持时间长、不易褪色、不易变质的优点。如当代宗者拉杰先生设计的全长618米, 宽2.5 米, 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卷轴画———《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 其中“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这一标题, 就是用金粉书写的。许多画的细部, 都用金线勾描过。使画面熠熠闪光, 富丽堂皇。因为用料特别。长卷的质量如同布达拉宫的壁画一样, 永不褪色。整幅画灿烂辉煌, 光彩夺目。
在用色上, 几乎所有唐卡, 必须加以红、黄、蓝三色边饰。早期唐卡较为单纯, 多以各色手工布料缝制而成。红、黄二色饰边多以色彩绘制, 这种方法在民间沿用至今。西藏中世纪以后, 则选用三色图纹锦缎缝制组合而成, 而且在尺度上有一定法则。并在画面上盖以黄色丝幔和二条红色“ 飞燕”。供养时,将丝幔向上折叠为团花状, 成为唐卡饰件, 存放时将丝幔放下。可覆盖和保护画面。唐卡的这种表现形式, 不仅具有它的装饰属性与保护功能, 而且还有它的文化含义: 一说红、黄、蓝三色分别代表天、地、火, 是构成世界的元素; 一说代表天、地和地下三界。而一些唐卡还在下方另缝制一块名贵锦缎, 称之为“ 殊地”或“ 天梯”, 作为使众生有情超脱苦海, 进入佛界的特别设置。
在佛像造型上, 除面部、手势外, 还有形体、色彩、道具、饰件等艺术语言来展示与象征其宗教意义。从而更增强了唐卡艺术的神秘性、文化性和艺术感染力。如常见的“ 吉祥五供天女”, 上身赤裸分别为红、黄、白、蓝、青五色, 手持鲜花、铜钹、香条、美食、丝绸“ 五供”来象征色、声、香、味、触五妙欲。体态变形夸张, 婀娜多姿。配之以飞扬的彩带形成舞蹈般的装饰韵律。再加之紫色卷纹形背光的衬托, 环形莲花累帙的围绕, 显得极其优雅、美妙。
热贡地区的土族、藏族唐卡艺人们就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配料、绘画、绘金的科学方法。他们利用当地朱砂、铜矿、黄铁矿和木料等研制出20 多种矿物质绘画颜料, 为发展热贡艺术提供了便利条件。
颜色的调配很重要, 一般来说, 一种颜色大体要用四种颜料配成, 如火红中加入适量黑色变成咖啡色, 再加入适量的白色变成红色, 大红中加入适量菊黄变成浅红色。与西方画派以红、黄、蓝为三种基本色的概念存在显著差异的是, 藏族传统绘画理论中, 通常把基本色分为白、黄、红、蓝四种,由这四种基本色相配所产生的颜色叫副色。工珠云登嘉措则把基本色分为五种, 他在《知识总汇》中称“: 白、黄、红、蓝、绿为基本色; 黄丹(桔黄色)、肉色、淡胭脂色、黑色、烟色、土黄色、深暗色、骨头色、绿松石色为副色; 以上副色又可分为三十二种公认的配色。配色种类是无边无际的。”
一幅好的唐卡要由30多种颜色绘成, 有的达40—50种颜色。一幅画是由丰富的颜料合成的, 红、黄、绿、蓝、白、黑、紫、青是最常见的几种基本色。配色是一门学问,其变化无穷, 丰富多彩。绘制唐卡时用毛笔从盛放颜料的碗里蘸颜色叫“ 蘸笔”。
根据不同颜色的特性, 蘸笔也有其特殊讲究。如“ 白色、石黄和雄黄, 如从雪山顶处取; 大红、桔红、副粉色、金粉、银粉和金属色类, 务须从碗壁蘸取; 青绿色类则需从海底捞。”可见, 蘸笔的技法直接关系到画面色彩效果。
在具体画的时候, 有经验的画师随调随画, 宁可调得稍稀些, 每次上色都很淡薄。分三次填色才能达到细腻, 画布吸收得好, 看上去如天然而成, 精细美观。唐卡着色上注重红、黄、蓝三原色, 色彩冷暖对比强烈。
藏族传统绘画技法讲究用线条描绘形状, 用颜色来表现其面貌。就线描与颜色之间的关系而论, 藏族画家有这样的比喻“: 形态虽佳着色差, 如同美女着褴褛, 难现婀娜娇美体; 形劣色佳不足取,如同八旬涂脂粉, 难能打动贤者心。”这段话比较形象地总结出了形态和颜色之间的紧密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藏画专家们对线描与着色的关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使二者的结合不断完善, 藏族绘画在把线描造型放在首位的同时更加注重色彩的作用, 从而大大丰富了藏画的表现力。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