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之前,有一个漫长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过程。在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成分不纯的黄铜片。仰韶文化距今约六千年以上。对于这个发现,考古学界曾经有过争议。但无独有偶,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中,也曾出土了两件铜锥,据分析,为铜锌合金,经科学实验表明,这一地区存在的铜锌矿或铜锌铅共生矿,用一种简易的特殊方法,即能冶炼出黄铜。由于铜矿含量的不同,早期冶炼出的不一定是纯红铜。
因为纯红铜熔融的金属液黏性很大而难于铸造大的容器,因而铸造容器都是采用铜锡合金,即锡青铜。液态锡青铜流动性好,成品光泽亦佳,耐腐蚀性能大大优于红铜。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中国进入初期的青铜时代,用青铜、红铜、黄铜为原料,热铸和冷锻相结合。如: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铜锌合金锥,就是一例。河南临汝煤山龙山文化遗址二期出土的残炼铜炉中,凝固的铜液为百分之九十五的红铜。煤山二期的文化年代不会早于陶寺的龙山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多次发现了青铜或红铜制作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有刀、斧、凿、匕等物品。齐家文化已经有了青铜手工业存在。
以上诸文化中发现的青铜器,只有在龙山文化中有容器。现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期的青铜器多为第三期,但是从出土的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青铜器来看,夏早期的铸造技术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而不应该是原始的状态。尽管二里头三期的青铜器有夏与早商的不同说法,但即使是早商的判断,就青铜器而言仍在夏商的分界点上,这一时间上的差别并不表明在同一地区内的铸造技术也有相应的差别。二里头文化的整体面貌与商代二里冈文化有着共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区别之处大于相似之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观点,有其一定的根据。以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这与夏代已建立铸铜工业的历史记载也是吻合的。
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从公元前二前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作为生产力发展标志的青铜冶铸业达到高峰,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所产生的青铜艺术,是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春秋晚期是铁器时代的初期,然而铁器时代的到来并没有马上导致青铜工业的衰退,相反,由于战国时代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使得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亦有新的发展。大致到了战国晚期,高水平的青铜铸造业因为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进而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但在某些特殊产品的领域中,仍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如汉代的青铜铸造工艺,依然经常呈现出美丽的余晖。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