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灰年画:年画中的活化石

■起源:起源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特色:被誉为“世界一绝”,在画坛上被称为“民间写意画”
■普及:每至秋后农闲,村村开作坊,户户印年画
■现状:新式印刷技术冲击,题材的陈旧制约了发展
我省高密是国家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被称为“高密三绝”的民间艺术剪纸、扑灰年画和泥塑,更是浓郁的年味和民族特色闻名遐迩。其中扑灰年画是我国独有的年画画种,仅存于高密一地,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被誉为“中国一绝”。今年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高密扑灰年画荣登上榜,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日前,本报记者专程来到高密市姜庄镇,拜访了高密扑灰年画吕氏画派的第六代正宗传人、53岁的吕蓁立先生及扑灰年画研究专家,探寻、了解了扑灰年画的制作及其发展演变历程。
独有画种
高密仅存
从高密市乘车约一个小时,记者来到了姜庄镇。在镇政府街前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坐东朝西的独家院落,这就是一家祖孙三代均从事扑灰年画创作的扑灰年画世家——吕蓁立先生的家。吕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吕清溪今年78岁,从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学习制作扑灰年画,吕蓁立从小跟着父亲学画,几十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后来,他的女儿也成了他的传人,现在女儿还在县城里开起了一家扑灰年画画廊。
谈起扑灰年画的起源,多年从事扑灰年画研究工作的高密市文化局赵多欣主任介绍,扑灰年画是我国独有的年画画种,仅存于我省高密一地。扑灰年画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产地主要分布在高密的北乡、姜庄、夏庄一带的30多个村庄。
说话间,吕蓁立领着记者走进他的三个画室,边介绍边给记者演示说:“咱们高密扑灰年画是一种以扑灰起稿手绘的年画,制作过程比较独特复杂。作画时,先用烧焦炭化的柳枝绘画图案轮廓,然后用纸拓扑,一稿可拓扑十几张,‘扑灰’就由此得名。扑灰起稿后,就开始手绘,通过‘黑笔勾边’、‘平面涂色’、‘粉脸’、‘敷彩’、‘描金’、‘涂明油’等工序将年画完成”。吕蓁立说,画一幅仕女图需要三至五天时间。由于整套工序都带有“抹”的味道,所以高密扑灰年画又俗称“抹画子”。由于这种年画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因此扑灰年画产量极小,一位熟练的艺人每年也只能完成不足500张成品。
生活缩影
民俗再现
在吕蓁立的画室里记者看到,画室四壁悬挂的他绘制的扑灰年画《侍女图》、《盛世集瑞图》与其他传统年画相比,显得画面更为细腻清秀、画风典雅、线条流畅,非常接近我国古代的工笔画作品,显得特别高雅精致。吕蓁立介绍说,扑灰年画画面色调明快,构图巧妙大方,全幅多用对比色,主体部分加中间色。这样既谐调了色彩的对比,又加强了人物造型的美感,这是刻版印刷前我国古老的一种生产方法。
吕蓁立介绍,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起初扑灰年画的题材是灶王、财神。后来,逐渐转到用于布置美化房间的各种年画。内容也大多围绕中国的传统习俗。对中老年,大多是福寿有余、孝道为先之类。表现福寿有余的年画,画面上有手拄龙头拐杖、手捧大寿桃、脚踏祥云或骑仙鹿的老寿星,并有古松、仙鹤相衬,两边配以对联: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表现孝道的年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图”,曾在高密民间风靡一时。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扑灰年画的内容大都表现喜庆,很适于民户节日张贴。像“姑嫂闲话”、“踢毽子”、“万事如意”、“富贵平安”、“八仙庆寿”、“牛郎织女”、“福寿双全”、‘双童献寿“、”团扇美人“、”四季花屏“、”家堂“等都是扑灰年画的代表作品。扑灰年画的主要体裁有中堂、条屏、对联、窗旁、灶画、炕头画、供奉画、年历等,按题材分类主要有供奉家堂、文武财神、八仙、吉祥喜庆、故事戏曲、历史典故、风景花卉、历史人物等,堪称农村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年画原生态
民俗活化石
扑灰年画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历经数百年长盛不衰,继承了手绘、半印半画、全印画的发展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是年画的原生态和活化石,并深印于人民群众之中。赵多欣告诉记者,姜庄扑灰年画自明末到清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清乾隆到咸丰年间,扑灰年画逐渐走向成熟,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道光年间为扑灰年画的鼎盛时期,年销售量高达数千万幅。到民国初年,由于战乱影响,扑灰年画业受到极大的摧残。1937年,抗战爆发后,绝大部分艺人外逃,画业濒于绝境。解放后,在生活的迫切要求下,扑灰年画业才重现生机,画店逐年增多。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期间,相当一部分画稿被烧掉,扑灰年画业又一次受到严重冲击,艺人面临失业的危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扑灰年画艺术得到恢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相继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扑灰年画协会等组织。2005年筹集巨资建立了民间艺术大世界,使扑灰年画这一独特的民间画种得到保护和发扬。
采访中记者获悉,1955年,高密曾对扑灰年画业进行普查登记,当时全县有301人从事年画业,扑灰年画和半印半画作坊遍布该县的30多个村庄。每至秋后农闲,村村开作坊,户户印年画,年画畅销于高密、临沂及胶东各县,并远销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
题材陈旧
制约发展
赵多欣介绍,由于题材陈旧,加上年画新品种的介入,扑灰年画从光绪年间开始出现衰弱的征兆。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等因素也改变了传统扑灰年画的发展,随着生活条件和印刷技术的提高,印刷品价廉新颖,色彩艳丽,使手绘扑灰年画不再受欢迎。加上清末民初艺祖相继离世,建国前后艺人已所剩无几,“文革”期间其画艺及作品遭受严重摧残,改革开放后,虽有一批年轻艺人从事扑灰年画的揣摸研制,但手工画制作因慢而收入低廉,制作年画不再是人们谋生脱贫的唯一手段,存世艺人越来越少。再加上年画高超技艺和新式印刷技术的冲击也是制约扑灰年画发展的重要原因,扑灰年画面临绝迹的危险。
1983年,高密市成立抢救民间美术领导小组,寻访到六名扑灰年画老艺人,挖掘和抢救这一古老画种。1987年高密市还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和扑灰年画展览馆,目前扑灰年画展览馆已保护、抢救绝迹扑灰年画300多幅,收集有关扑灰年画资料、史料5000余件;还命名了以李家庄村、棉花屯、甄家屯、高家庄、东城子村等十二个专业村为扑灰年画生产保护村和以王术花、胡洪书、秦同成、吕蓁立、张初华、石建庭、王俊波为代表的扑灰年画保护专业户。对他们实行“政策上支持、经济上扶持、业务上指导、销售上帮助”的方针。目前全市已发展到有扑灰年画作坊600多家,年生产15万张。吕蓁立的《三星图》、《盛世集瑞图》、《文武财神》、《侍女图》、《三娘教子》等代表作品还多次在全国性的书画比赛中获得大奖。吕蓁立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他的全手工精致绘制的扑灰年画虽然身价不菲,需要千元左右,但很受外国朋友的欢迎,许多老外都特地找上门来选购。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0)
正在核实中的头像正在核实中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er@miy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