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年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宋元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初具规模,清康、乾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年最高产销量达一亿对开张,销往华北、东北、西北等地,行销大半个中国,每年的秋后农闲,全国各地的画商便云集武强县城南关,争先订购武强年画,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张张喜庆艳丽的武强年画,经画商之手,销往全国各地,在其传播贩卖的过程中,编唱出了一首首“唱卖谣”,配以自然欢快的曲调,或清唱,或配以简单的鼓点,形成了武强年画独特的“说唱艺术”。
王书达,就是当年的画商之一,也是武强年画唱卖谣的创作、传播演绎者之一。我们在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整理过程中,有幸结识了王书达老师,也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一艺术,对研究武强年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王书达,武强县庄窝头村人,现年61岁,父亲王宗起,是经营武强年画近20年的画商,王书达自小便受武强年画的熏陶和影响,17岁便与父亲一同远到保定涞源、来水、易县等地销售年画,独立成摊,因其年小个矮,说着满口的武强话,被当地人称为“小侉子”,小侉子肩背小鼓,边敲边唱着从父亲那儿学来的唱卖谣,便开始了一天的买卖:
“小小子儿,胖达达,武强南关是他的家,大娘爱,二娘夸……”
据王书达介绍,人们即喜爱色彩艳丽、吉祥喜庆的武强年画,也爱欣赏他们带来的“说唱艺术”,所以他们的画摊总是围着很多人,他们的年画也特别抢手。
“色又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
每年的腊月前后,还有春天的庙会,三、四个月的年画销售收入占了王书达家庭总收入的近一半。1963年,武强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政府为贫下中农画商颁发了“灾民免税证”,这更鼓舞了王书达卖画的信心。
“柳树柳,槐树槐,大树底下搭戏台。今年唱戏真两样,不敲鼓来不搭台。年画摊,随意摆,一出一出唱起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十分年画七分神”的武强年画,被视为“四旧”遭到了灭顶之灾,年画画版被烧毁,画店被查封,艺人、画商被迫改行。行走销售年画的经历、还有那亲切、欢快、耳熟能详的唱卖谣也便成了王书达永恒的记忆。时隔四十余年,提起往事,王书达显得格外激动,再次敲起了当年卖画时的小鼓,唱起了唱卖谣:
“山东六府半边天,不如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厚,比不上武强一南关。一天唱了千台戏,找不到戏台在哪边……”
在民间,各种买卖都有自己的吆喝方式及工具(俗称“唤头”),武强年画也不例外,唱卖谣就是武强年画在销售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艺术。当时,年画商人们身背、肩挑年画分赴全国各地,赶集市、打地摊,根据武强年画的特点或画面内容,编成歌谣,高声喊唱,以招引顾客。其言词有的是前人遗留,有的又增添和改进,历经数代,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加工,即有各画通用的,如:
“说年画、道年画,武强年画名天下……”、
“要是买,你就揭,揭回家去墙上贴,虽说不是传家宝,花花绿绿过了节……”。
也有针对单幅年画的唱词,如:
“白蛇女,泪盈盈,他的丈夫病不轻,一盗深山灵芝草,白鹤童子大交兵……”(《白蛇传》)
“好一个小姐卢凤英,擂台之之上骂几声,替他的丈夫把仇报,要打和尚欧子英……”(《呼延庆打擂》)
唱卖谣的曲调多有随意性,并无固定曲牌,唱词也多有变化,大多顺嘴能唱,通俗易懂,语调压韵,内容吉祥,贴近生活,或加以幽默、夸张,别有情趣。
唱卖谣,历经各代艺人的完善、加工,又经历史的洗礼、封杀,自生自灭,本不被人们所关注,现经年画工作者的重新挖掘整理,成为武强年画艺术中的一束斑斓,独放异彩。
武强年画博物馆,多年来以抢救、挖掘武强年画文化艺术为己任,自2003年始,历时6年,经在全县范围内及有关省市进行广泛深入的拉网式普查,走访四省五市,深入109个村庄,采访民间艺人、著名版画家和知情者1481人次,拍照片及翻转片2000余张,从民间整理出了大量的年画文化资料,唱卖谣是其中的一部分。
博物馆并以此次普查成果为内容,编撰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武强卷》一书,该书以客观公正的视角,真实全面的对武强年画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做了全面论述,是武强年画的档案化总结。该书已上交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被列入2008年上半年出版计划。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