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鸳鸯笔

打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战之五·保护名录美术篇
人说至柔至刚,人心中根深蒂固,日常生活中强韧地隐现的习俗,家传的手艺……有难以想象的生命力。郭沫若看绵竹年画,叹“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有子瞻。”冯骥才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的主席,进行了为期10年的艰苦的全国普查,他参观绵竹年画说:“我们没留下的,子孙也就看不到了。”
踩着川西平原黝黑的土泥,在绵竹弯弯拐拐的农家土墙边转来转去,就见一个院子,时李花点点,樱花大盛,一条慵懒的土狗,黄昏色,清亮年轻,在这个僻静的小院,看惯人来人往,眼睛里含着一种看惯世相的淡漠和炎凉。
被称为全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有南、北两派之分:南派掌门人泰斗为陈兴才老人,今年八十六岁,惯于台面作画,画风严谨,色彩优美婉转,配色和谐,作品多小幅;就住在小院。不远处是北派掌门人李芳福老人,擅画门神,讲究壁上作画,一手端颜料,一手执画笔,以潇洒大气见长,今年七十六岁。
陈兴才被摄影记者逼到屋头屋角拍照,憨憨地笑。聊到木版,他说,原来的很多板子都毁了,很多都是根据记忆新刻的新版。小巷另一边,是年轻人上阵,老人的亲属儿孙掌“火”,纸张大了很多,线条和图案,显然有很大的变化,特别喜欢的题材是《钟馗》:一个威武的英雄,镇鬼驱邪的煞星,这种年画购买的人很多,老百姓每逢过年把钟馗的画像贴在自家门上,用以镇邪。
在北派掌门那里,我们看到了精彩的新创“连环年画”,专门“开拓性”复原创作的“二十四孝图”,老人领着大家一幅幅看着,这些故事就在屋中间拉了一条塑料绳,挂着,一幅讲述一个故事。当代人听来,就如传奇,非常陌生的气息。屋里还挂着很多老年画,纸张发黄。受大家邀请,老人还抱着一个长达2米的竹筒,道琴,梆梆梆敲打着,用喑哑的嗓音,为我们唱了一段年画中的故事,虽然我们听不懂他唱了些什么,但在黑暗的屋子里,这种苍老的声音,和着那些飘拂的年画儿,让大家坠入一种神秘古老的氛围之中……
在绵竹年画博物馆,几百幅年画精品,内容有避邪迎祥、民俗民风、生活生产、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历史人物、花鸟虫鱼等;还有年画制作的册页、扇面、贺年卡、挂历、台历、手卷、广告年画等新式年画作品,作为礼品而流入了当代生活。据介绍,老绵竹年画形式有多种:门画、斗方、横推、中堂、条屏、单条、木版拓片等。
据了解,绵竹年画起源于周代,手绘;宋代发展成木版;明清以后,绵竹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花桃坞成为中国四大年画制作中心。北宋御史赵抃所著《成都古今记》写当时成都:“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这“桃符市”即年画市场。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嘉庆年间鼎盛,有300多家作坊制作,年生产一千多万份,艺人上千人,盛况空前。”
绵竹年画,传承唐代之前手绘风格,又有宋代雕版印刷的技术,首先刻成线版,但线版只是轮廓,全靠人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不同艺人的手笔,呈现不同风格;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画幅,也趣味不同。这正是其绝妙之处。用粉笺纸,当地所产的土纸上面涂一层薄薄的彭州白泥;特制“鸳鸯笔”,扁扁的,分两股,一股蘸水,一股蘸色,我们试了一试,确实效果奇特,为此地独有。用矿物色和民间染料加胶矾调制而成的颜色,有佛青、桃红、猩红、草绿,其次是金黄、天蓝等,单纯强烈、鲜艳明快、对比和谐,手绘色彩更加厚重,风吹日晒经久不变。
冯骥才是个痴迷者,最能体悟一个简单的技术上,所体现出来的地方传统和地域气质:“我在四川绵竹考察年画,被那里独有的‘填水脚’所震惊。所谓‘填水脚’,乃是每逢年根,画工们干完活要回去过年,顺手将颜料渣子混上水色,涂抹在印了线版的纸上。画工们人人才艺精绝,故而这些看似率意为之的几笔,很像中国画的大写意,立笔挥扫,神气飞扬。绵竹年画本来就像川剧,高亢辛辣,这‘填水脚’更是将川地年画独有的地域气质发挥到极致。特别是绵竹年画博物馆中一对清代中期‘填水脚’的门神,不过七八笔,人物跃然而生。冯骥才评价说:‘这个填水脚,简直是民间的八大山人!’”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0)
正在核实中的头像正在核实中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er@miy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