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也叫”皮影”、”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皮影、木偶、布袋戏,因为剧中人物均为演员所操纵,所以称傀儡戏。陕西民间也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太子器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透进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在《汉武故事》中提到:洪武帝的夫人死后,武帝异常悲痛,有齐人少翁为夫人剪影,以灯光映出,取悦于武帝、到北宋形成影戏,宋代《梦粱录》中说”影戏分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已寓褒贬于其间者。”可见宋代皮影已可表现人物的品德。因靠灯光映现人物造型,所以又称”影子戏”。影人均以平面制作;最初以纸刻制,后改用驴皮了,因此又俗称”驴皮影”。据传,明代影戏由甘肃华亭传至河北琢州,称”涿州影”,再传至滦州;称”滦州影”,又至乐亭县,称”乐亭影”。清末,因影戏与义和团有关,被诬为”悬灯匪”,御令抄斩,故唐山一带的影戏班子多逃至东北,至今,辽宁皮影仍俗称”老唐影”。由于驴皮影以唐山一带将中心,如今统称为冀东皮影了。
中国皮影戏已约有一千年的历史。据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