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风光胜昔多矣”——访古书画鉴定家刘九庵

 刘九庵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古书画鉴定专家,成就斐然,风范可钦。我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一员,对他心仪已久。所幸由于“向阳湖”三个字的媒介,他十分愉快地接受过我的登门拜访。那日老人精神矍铄,虽已耄耋,谈锋不减,忆咸宁干校往事如数家珍,谈书画鉴定话题游刃有余,使人受益匪浅,增知良多。
  话说这天晚上,我在刘先生书房坐定以后,首先递上几份咸宁地区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的有关资料,请他过目。刘先生拿起放大镜,认真浏览一遍,马上表现出浓厚兴趣,热情称赞道:“干校这段历史值得记载,以供后人借鉴。咸宁集中下放的文化人之多,数全国第一,如果今后重点开发建设,可以成为一个新旅游点。对向阳湖,我们这些人当年和现在的看法不同,那时是‘艰苦创业’,风光无限,如今对比之下,无疑是今胜昔了!”
  老人一口河北冀县乡音,我听起来却不费力。为了抓紧时间,我直奔主题,插话道:“请您谈谈在向阳湖的劳动生活和体会,想到哪说到哪。”毕竟“怀旧”是种“老年情结”,刘先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下子又回到了“文革”期间的咸宁。
  他随故宫人下放向阳湖时,已五十有四。虽然过去生长在农村,但千里迢迢来到陌生的鄂南,感受还是大不一样。刘先生所在的连队,知名的专家就有吴仲超、唐兰、罗福颐、冯先铭、马子云、纪中锐等,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是“改造思想”、“脱胎换骨”。在干校围湖造田,刘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经过沼泽地,下半截身体全陷进泥里,费好大力气才拔出来。后来种稻谷,从育秧、插秧到收割,每个环节都得学,有时晚上还在临时搭起的窝棚里值班,以防附近农民的耕牛跑到稻田里吃庄稼。两年间吃了不少苦,流了许多汗,要谈真正的收获,还是体魄增强了,和农民的感情融洽了。
  刘先生边谈边咳嗽几声,双手习惯性地合拢拧成拳头,继续讲述道:“说实在话,建设好向阳湖,是我们当年的雄心壮志。因此,我一心一意务农,每天想的是如何完成当日的任务,把别的东西都搁置了,没想到今天还能重操旧业,著书立说。”
  我白天去故宫,正好在紫禁城出版社买了一本《名家谈鉴定》,里面收有刘先生的文章多篇,于是我乘势转移话题,请他介绍一下个人走过的专业道路。刘崐先生很爽快地答应,简要地作了一番陈述。
  这时,谈兴渐浓的他坐在一张旧藤椅上,背后是古色古香的书柜。仿佛是为刘先生的人生和治学态度作注释,在各种资料堆积如山的大书桌上,还摆放着两根长型铜制镇纸,分别写着:“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而他自己有句座右铭:“实践中思考,比较中鉴别”,更不失为经验之谈。老人自1956年5月至今,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古代书画的征集、鉴定和研究,并著有《宋元明清画家传世作品年表》等书,为保护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立下汗马功劳。他还多次赴美国和台湾、香港等地讲学,通过学术交流增进互相了解。尤其值得称道的是,1983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一个7人书画鉴定小组,由谢稚柳、启功担任正副组长,成员有徐邦达、杨仁恺、傅熹年、谢辰生和刘九庵,他们的任务是对我国大陆范围内现存古书画进行全面综合考察和评价鉴定。这次活动历时8年,逐一鉴定208个收藏古书画单位的6万件作品,是我国文物史上的“空前壮举”,结束时出版了中国古代书画的“图目”和“图录”两部书,集我国馆藏古书画之大成。在刘先生的建议下,1994年8月至次年4月,故宫还举办了一个《全国重要书画赝品展》,集中展出了全国各地自西晋到现代的许多赝品书画,其中赝品156件,另外又提选了48件书画真迹作为比较,此举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受到海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我敬慕之余,自然忘不了请刘先生惠赐墨宝。这位国家文物局文物咨议委员会委员、鉴定委员会常委稍加考虑,便挥毫写道:“永记向阳湖锻炼之日,今朝风光胜昔多矣。”短短两句话,既说出了对咸宁干校劳动生活的忆念,又道出了对改革开放带来一系列巨变的喜悦。和善的老人还补充说:“你们那里桂花、灵芝十分诱人,现在想像起来更香、更美了。我回京后一直没有重返咸宁,很想知道它现在的面貌变化如何,但愿有一天能够旧地重游!”
  离开小石桥故宫宿舍区,我余兴未减,月光下独自默诵起刘先生书房里的一副集句联:“万壑交流千岩竞秀,海棠开后燕子来时”,竟不觉时间已近子夜了。

发布者:正在核实中,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0)
正在核实中的头像正在核实中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er@miy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