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艺术拥有丰厚的历史传统,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视觉载体。当代版画家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使版画创作的视野更加宽阔、版画的形式形态更加多样。本届全国美展版画作品展就可谓蔚为壮观,展览共收到全国各地美术家参评作品3604件,遴选出入选作品368件,其中进京作品49件。入选作品集中体现出版画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学术精进的气象。
综观展厅可以看到,版画家们在题材表现、精神追求上与时代同频共振,他们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反映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时代生活的多彩图景,创作出一大批描绘时代新貌、反映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版种材料、技法语言上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平凹凸漏”四大版种并行发展,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铜版、石版、丝网版、综合版种等丰富拓展,技法、图式语言、艺术观念等丰富多元,既有传统版画创作要素与风格的传承延续,又有当代艺术思维的探索与表达,许多作品展现了版画创作恪守正道、坚持手工刻印的本体语言,形式美感非常丰富;在推出版画创作人才上体现出梯队结构的变化:新一代的青年版画家已崭露头角,逐渐成为迭代创新的主力军。他们在老一辈版画家的提携和带领下,沉潜心志,奋力创作,为当代版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对于本届全国美展版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宋光智总结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木版画表现特别突出,其中油印木刻入选约160件、水印木刻入选约80件,石版、铜版、丝网版画等其他版种虽入选数量不及木版,但作品质量同样显示出较高的水准;二是新兴木刻运动的精神始终流淌在中国版画人的血液中。版画家们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民生活,同时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他们创作了大批反映国家重器、祖国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城市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题材的作品,也有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以小见大的作品;三是主题性创作水平较往届有所提升。此次版画参展作品尺幅要求不超过1.8m×1.8m,版画家们充分利用了大尺寸的优势,许多作品在版画语言的深度、广度和精度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也反映了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特的版画表现形式,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宋光智也指出了部分作品存在技术上“用力过猛”而导致其艺术性有所减弱的问题,并提醒艺术家在面对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时应保持平常心进行艺术创作。
面对社会、科技的发展,如何将新资源作用于版画艺术创作,继而推陈出新,探寻版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拓展的多样可能性,是新时代版画家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作为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所长沙永汇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仅运用“构想法”来进行画面的整体构思和布局,而且在主题性版画创作中积极探索和融合数字技术。她为本届全国美展创作的版画《一曲飞千年》,把神舟十号航天员2022年正月十五的太空演奏与敦煌飞天壁画中伎乐天演奏的情景进行意象关联。一曲穿越千载,还将飞向新的千年……以此表达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同时把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融合展现在世人眼前。画面打破传统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通过解构性时空变换融入画面元素,敦煌壁画中伎乐天的演奏与航天员的太空演奏在共有画面中形成相辅相成、相汇相融的态势,天地协奏古今共鸣,以悠久的文化底蕴连接当代的科技成就。在沙永汇看来,当代中国版画本体语言研究的重要性依然不言而喻,主题创作对艺术家而言不是简单的图片罗列和图像分析以及单一的情景再现,而要打破时空概念、提炼传统语言,开启个性化的主题创作。
如何看待中国版画的当代发展?如何从历史角度对版画艺术创作出现的新态势、新气象、新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建议:一是坚持以大历史观看中国版画。中国版画有悠久的历史,现代版画从20世纪前半叶的新兴木刻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尤其到新时代,可以说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要以大历史观看历史之路、发展之路。二是要以大时代观看中国版画。从本届全国美展的入选作品可以看出,版画家关切社会发展、投身现实生活,更加注重以人民的视角反映人物,把生活上升为艺术的审美取向,这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文化自信。三是要从大学术观看中国版画。一方面是抓住媒介、语言、手法来进行创新探索,另一方面是不断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创作实践中。
对今天的版画家而言,只有以这样的姿态和角色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建构之中,版画才能在艺术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在为人民服务中彰显价值,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全国美展版画作品展的举办地——江苏是中国版画艺术的一大重镇。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以水印木刻为代表的独具地域特色的版画艺术面貌。为了打造一场高品质的展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美术馆为参展作品统一装框,同时,举办学术研讨,在展览期间开展社会美育活动。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表示,希望全省艺术家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加强交流合作,创作和推出更多饱含时代气息、反映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力量、美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