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书画者创作精品的本源

  书法五体齐上阵,国画三科同登台。当下,毕业展、单项展、全国美展等正如火如荼,让观众欣喜地看到了三年疫情之后书画创作展览回归正常的现象。但从书画作品本质看,笔者认为不少作者精品意识不太强,原因在于“工匠精神”欠缺,以至于其耐品度不够。

  百步穿杨、铁杵磨针、卖油翁等传统经典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所有精湛的技能都要经过长期反复苦练,才能达到驾轻就熟之境。记得小时候初学书画时,老师告诉一句朴素之语:画画写字,一定要像雕花师傅那样不怕苦不怕累,做到手艺娴熟下刀准确,才能创作出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这是笔者最早聆听到的老师借用工匠精神鼓励学习的方法。

  当今,我们不缺聪明者、智慧者,缺少的是潜下心来精益求精有股“傻劲儿”的人。当然,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不是说当今我国没有这种精神的人,像在航天和航母等高科技领域从业者,就是杰出代表。只是如这样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人,对于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来说,显得太少太少。

  在书画界还有一种现象,视觉效果至上,注重夺眼球、刺激感观、哗众取宠,而忽略技术含量及艺术内涵意境,造成不少从业者在创作作品时,只关注展厅效应,重“形式”、玩“构成”、比“创新”,而手头基础真功夫、书画硬功底遭遇轻视,从而出现不少参展、获奖作者,乃至艺术院校部分师生现场创作书画水准“失真”,国画作者对物对景写生、应景应题创作,更是表现出不会正确使用笔墨转换技法的尴尬局面。就中国画而言,工笔画变成工夫画——描摹制作,写意画变成随意画——胡涂乱抹。不少作品出现不能近看细瞧、令人失望的现象,大多数中国画呈现给观众的往往是几秒钟的视觉感观效应,缺少吃透传统、推陈出新、精通笔墨、让人耐品的符合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六法”要件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时代精品,更不用说是创作出经典之作了。

  笔者曾在一篇评论中谈到,时下确实有许多想写字画画却又不肯脚踏实地练基本功的急功近利者,他们刚学三天,笔还拿不稳、门还没摸着就开始狂涂乱抹起来,还口口声声说什么“变法”,“重个性”“要创新”甚至狡辩“时间就是效率”。还有不少人本是门外汉,却仗着自己在与文化艺术单位、学校沾边的工作条件而夜郎自大,理所当然地成了“专业者”…… 这类“浮夸风”“假行家”所表现出来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敬畏乃至糟蹋,很值得我们书画界警惕!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今年已近百岁高龄的吴德隆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专业与否,不是看其职业和头衔,而是视其作品。”可在今天的中国书画界不少从业者不明此理,因而就不肯苦学基本功,只想着走捷径弄“证”、贴“头衔”、赚钱,平时做的就是胡弄耍上几笔,来点“邪道”,然后去忽悠人、迷惑大众。当有人提出质疑时,却恬不知耻地回答:自己追求的是“道法自然”。笔者不仅要问,连起码的基本技法都没入门过关,哪来的“道”?没入“道”又如何能达到艺术高度?

  类似上述这种社会现象,时下在不同行业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我们的有些工业产品,为什么不精致不耐用?当今中国画作品为何没有宋元时期的那么精妙绝伦?关键是当下一些从业人员的理念出了问题,意识生了毛病。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不敬业不钻研,有一种“差不多就行了”的思想在作怪。同时也存在趋众的“投机钻营”心理,不愿做一名足履实地的“傻瓜”。只要我们稍作留意,在不少展览的所谓中国画作品中就会得到验证:脏、怪、丑,做、俗、浮,假、大、空。

  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作者自我素质品德的原因,制度、法律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一些制度形同虚设,成了墙上的装饰品,白纸黑字说的清清楚楚“质量第一”,倡导“敬业苦干”精神,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另一种现象。如考核重数量、不讲过程只讲结果,对待埋头苦于、潜心钻研、求精品意识的人不尊重不关心,而那些整天夸夸其谈、浮于表面、少干事、干不成事乃至弄虚作假的人反而能得到不少好处。这种不正常现象,自然极大地刺伤了认真苦干者的心,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有的责任部门却往往对此习以为常、熟视无睹。

  国家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旨在实现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梦想,促进劳动者形成严谨、敬业、技艺精湛的职业追求。作为绘画工作者,当下要做的就是立即行动起来,真心“补短板”,将“工匠精神”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镇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曲。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这是五代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的描述,可见一千年前的艺术大师就注重“工匠精神”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华夏之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我们务必要重视传承与弘扬,只有做到文化自信,努力研习和不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照亮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加强制度建设。各地各单位要建章立制,并确保制度落实兑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倡导努力工作、刻苦钻研、质量第一的“傻劲”意识,坚决抵制和刹住浮夸风气。舆论阵地要重视导向作用,不随便宣传所谓的“创新”、“拍卖价”等内容,为耐得住寂寞,甘愿坐冷板凳的“工匠”人引吭高歌。

  引导培养个人良好习惯。文化艺术单位要大力引导每一位从事书法、绘画工作者,要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日常习惯来培养,加强专业知识的研学,要有对技术和知识永不满足的进取心,使自己不断提升对质量高度的洞察力。要在嘈杂的环境中耐得住寂寞,对待作品精心构思、一丝不苟、认真创作。

  加强各种修养。书画者要加强多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汲取,提升综合素质,增加文化厚度。要有对国家对人民始终负责的理念,讲求严密的思路和精品意识。换位思考,杜绝粗制烂造和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行为,不断追求作品的完美度、精美度,让“工匠精神”真正并永远扎根心田,为子孙后代树立敬业、负责、爱国的榜样。

发布者:作者:杨鸿圣,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0)
作者:杨鸿圣的头像作者:杨鸿圣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er@miy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