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山水画的设色规律

山水画作为传统中国画的代表,既可以用浓淡干湿变化无穷的水墨画法进行描绘,也可以通过勾勒敷染色彩构成美观的画面。“随类赋彩”作为谢赫“六法”中唯一以色彩为评判标准的方法,提出“彩”应当“随类”而“赋”,其要求对事物本身颜色有所参照,顺应客观对象的类型之色,也遵循主观构思和画面的需要进行“赋彩”。亦如《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强调画家运用色彩表现情感及表达意境,画家将主观意识加入其中,达到情景交融、妙超自然的诗意境界。本文,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山水画设色的内在规律。

重视色墨的关系

中国画独到之处就在于对用笔和用墨的重视,中国画家对墨色渐变产生的微妙韵味的感觉达到了极致,因此,讲到设色就肯定涉及色与墨的关系。墨是极色,属于中性,其对色彩块面的中和、调节作用十分突出。在具体处理画面色彩和墨的关系时,既要“色不障墨,墨不障色”,又要“色墨交融”,色彩与墨之间既相调和又相映衬,如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中所言“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最终达到“青绿斑斓而愈见墨彩之腾发”。

有经验的中国画家通过把控墨线的疏密长短及墨块的大小摆布等,使设色的画面很好地协调统一,其关键点是强化墨色在画面的调节与控制作用。用墨线对不同或相同色块进行分割和调节,加上经过用心经营恰当的留白,会使画面很自然地处于统一和谐中,产生色彩绚丽而又气韵生动的画面效果。西方有人研究近似这种的色彩效果,比如,伊顿的《色彩艺术》中就提到,当某一“色彩被黑线或白线隔开时,它们的个性特点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现象反映出边界线对人的色彩视觉存在较强的激活力,也可以加强统一色调中各相近色之间的联结,增强色彩更广阔的关系联结,使色彩语言更具丰富性。

强调用色的单纯性

这里强调用色的单纯,指的是色彩意象的整体倾向性在单一色相中的多层次变化,这一点与“墨分五彩”意旨相通。传统中国山水画家用色时强调用原色,较少进行多个颜色混合,尤其是在天然矿物质颜色方面,多使用水色打底的方法映衬石色的微妙差异。既着意于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强烈对比,又把色彩的冷暖、深浅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强调的是从主观心境上作画面色彩的整体把握。尤其是中国古代的青绿山水画,画家设色时大胆选择悦目的颜色,比如石青、石绿、朱砂等,彰显出古人以其喜爱的色彩构成审美画面的昂扬精神。

北宋时期,王希孟绘制长达三丈的《千里江山图》,此图用笔敷彩精细,属于传统山水画中的大青绿画法,设色的轻重深浅生动自然,不同厚薄的石青石绿在黄赭色的绢地的衬托下,色彩色调显得庄重含蓄而典雅华贵。这是画家置身于自然山川之中,直接受到大自然的色彩信息的激励,在“抒情”“畅神”的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色彩的独特审美意向。

讲究设色的混融和谐

“气韵生动”是谢赫“六法”中的第一条,古人用笔、用墨都在追求这一美学规律,用色也不例外。传统中国山水画设色注重意象性和装饰性相结合,在使用各种色彩形成美观画面效果的同时,也追求和文人画相一致的畅神写意的精神,设色讲究混融和谐,注重主体情感的发挥,强调情景交融,让画面最终达到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

山水画的设色需要处理画面各种颜色的构成,画家不仅受自然物象色彩限制,也要考虑控制好画面色彩关系,尤其是协调青绿山水画中的多种高纯度天然矿物质颜色。形成气韵生动的画面效果是非常难的,往往会出现古人所说的“繁彩寡情”。清代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写道:“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气韵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

纵览中国山水画史,历代流传下来的既有美观的画面色彩又能达到气韵生动效果的画作为数不多,每一幅都可以称为艺术珍品。清代画家吴历的山水画《湖天春色图》就是这方面的典范,画面是典型的S形构图,色调清淡而秀润,十分优美抒情。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描述:“湖平如镜,禽鸟翔集,整个画面呈现淡绿的调子,显得特别清秀纯洁润雅,似有一阵清凉的风吹面透胸,令人心旷神怡。”此画可谓设色混融和谐,色彩与笔墨完美结合,传达出饱含诗意、沁人心脾的优美意境。

色彩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和意义,人们生活在色彩丰富的天地自然中,积累了丰富的视觉经验,这些存在于潜意识中的经验与某些艺术作品的色彩刺激发生呼应时,就会激起某种情绪并产生共鸣,美好和谐的色调可以在观赏者的视觉神经中留下长久印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就写道:“色彩的感觉是最大众化的。”中国山水画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审美哲学思辨,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和独特的绘画形式语言。但提起山水画,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水墨氤氲的画面,对曾经在唐宋时期气韵丰沛、美丽悦目的青绿山水的关注是不够的。

随着近年来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经过众多学者与画家持续的研究探索,尤其是在中国山水画设色方面,逐渐拓宽了对“赋彩”的认知水平,增加了诸多新元素、新观念和新方法,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各种新面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审美和艺术追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把握变化万千的大自然,呈现色彩无限丰富的视觉效果,“随类赋彩”的方法不断革新并快速发展,中国山水画作品风格表现也更加多元化。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文得到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中国画写生”项目支持)

发布者:作者:王秋艳,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艺网 https://www.mjys.org.cn

(0)
作者:王秋艳的头像作者:王秋艳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er@miy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