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箸也。书写、记述之意。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以毛笔为工具进行书写的造型艺术。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利用汉字进行艺术造型。书家在自身书法技艺的基础上注入情感与思考,创作出和谐的书法作品,既是对传统书法的创新,又是性格情感的外化。东汉蔡邕《笔论》中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散怀抱,就是抒发情怀,任情恣性,就是放纵自己的性情。由此可见,书法创作可以体现书家的情与思,渗透着审美情趣与情感意识。
谈到书法创作的意义,笔者认为一是传统书法创新说,一是书法创作性情说。这样一来就不得不谈到孙过庭的《书谱》。《书谱》文书并佳,文词简练优美,立意层层递进,不仅是一部草书法帖,而且是一篇相当精辟的,集初唐及前代书法理论之大成且富于创新的名篇,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瑰丽篇章。
书法创作的意义在于创新
孙过庭《书谱》的创作观包含了“质以代兴,妍因俗易”的发展观和“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古今观,体现了孙过庭书法创作的创新观。孙氏认为“质”与“妍”因时代的审美的不同而存在于不同的朝代。他反对时人“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的评论,认为“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着,“文”与“质”常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规律。以兼容的审美心胸容纳古质和今妍,以创新观看待事物的发展。这种创新体现在点画里则为:“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点画是书法中的基本笔画因素,孙过庭看来,一点一画都要变起伏、有衄挫。
《书谱》的艺术特点继承王羲之,但其笔法更为精巧、变化丰富、婉约流畅。孙过庭赋予二王体系以新的笔法技巧,学古而不拘泥于古,就如他对“古”与“今”的关系提出“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看法,指出书法学习既要继承古人优良传统,又不可与时代脱轨,应当顺应时代优良风尚,不落时代俗套。书家在学习与创作中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孙过庭继承二王,更得汉魏,加之悟性,实现了书法创作的突破。米芾《书史》有云:“孙过庭草书,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孙过庭的草书之所以能作为书法史上的一个标杆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自出新意。这大概就是《书谱》所带给我们书法创作的意义,即为“创新”。
书法创作的意义在于抒情
《书谱》告诉我们书法创作的意义除了创新,还在于表情达意。孙过庭认为,在创作中书家的主观心理因素应当置于首位。书法创作的目的是运用汉字进行造型从而表情达意。书法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笔法作用于点画时,是情感使然。
书家作为书法的创作主体,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不同的书家都有其个性特点,即大家耳熟能详的“字如其人”。《书谱》云:“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即便是学习同一家,也会生变出多种风貌。这是由书家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所致。性格方面,性格耿直之人所写的字虽坚挺而不遒丽,性格刚狠之人倔强而缺乏圆润;矜持自敛之人并在约束,洒脱之人易失规矩;温顺柔弱之人伤于软缓,急躁勇猛之人过于轻疾等。情感方面,“写《乐毅》则情多怫郁,写《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迹显心通”“情深调合”“言忘意得”“随其性欲”等论述,有的体现出书法创作是性情的调和及性情的归宿所在,有的将书法情质与诗歌联系起来,认为书法如同诗歌,是人们心中喜怒哀乐的表现。这些都论证了书法创作的意义是抒情。
孙氏认为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甚至“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说明真正的书法创作还应有主体的主观介入,由此总结出“五合五乖”。五合即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五乖即心遽体留、意违势屈、风燥日炎、纸墨不称、情怠手阑。他指出书法创作应是心情轻松的,主动的,灵感来了书作就美,强调了主观性情在创作中居主要地位。“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书法艺术是情动而形于线文,线条是书家情感的外化,是跳动着书家脉搏的韵律。书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人”主体意识的存在和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些观点足以论证书法创作的意义在于抒情,而绝非简单地用毛笔在白宣上写字。
书法创作的意义在于自然
《书谱》提到自然之妙这一说法,赋予了书法独特的审美,将书法创作从技巧方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即情感是本乎天地人而生成的,书法创作必须本乎自然才能写好,须顺应自然,协调变化,提高审美。
书法创作是连接书法家与社会的一座桥梁。书法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反映社会。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感官上的震撼,还能带来心理上美的享受。笔者看来,书法的创作价值不仅体现在书法艺术品的本身,更在于书家对社会作出的爱恨情愁之象,从而反观当时的社会现状。社会和谐即为自然,所谓自然,包含了心手双畅,天人合一,美与和谐,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之意。
从《书谱》中可以窥见,书法创作的意义在于创新、抒情与自然,创新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抒情有利于表达书家的人格情怀,但书法创作的最终意义不失为自然,创作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作品,深化作品对社会的教化功能,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者系泉州师范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