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不仅是个人修养之镜,更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鲜明印记。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书法美学各具风采。晋代追求风韵,唐代崇尚法度,宋代重视意境,元明时期讲究形态之美,清代则崇尚质朴。从艺术实践迈向文化精髓的升华过程,正是书法与时代精神共鸣的生动写照,展现了其深厚的时代烙印。
而今,全球化浪潮中,文化自信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坚固基石。在高等教育领域,深入学习以书法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不仅是传授技艺,更需要引领青年学子领略中国特色、风格与气派的独特魅力。它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塑造健全人格、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以及扩大国际影响力,均具有重要价值。
高等书法教育的学科价值
书法教育的德行塑造魅力。书法,作为人格的镜像,正如古人所云“书为心画”,其品质直接映射书写者的心性。刘熙载曾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历史上,如颜真卿等书法巨匠,以其卓越的人格魅力与书法造诣并蓄,为后世学子树立了品德与技艺并重的典范。苏东坡亦曾感慨:“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书法教育,因此成为一门心灵德育的课程,将引导学生以德润笔,以笔养德。
书法学习的知识广博效应。书法,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个文化的宝库,其跨越了汉字学、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重学术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
研习书法,犹如漫步在知识的百花园中,从汉字的演变历程到书法与文学的相互渗透,再到跨学科的文化交融,无一不拓宽着学生的知识边界,让学生在笔墨间领略到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艺术的审美教育力量。书法之美,深邃而多元,集义理之美、音韵之美、形态之美于一身,构成了书法艺术独有的审美体系。
从古朴庄重的甲骨文到飘逸洒脱的行书,每一种书体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味。书法布局讲究自然和谐,意境追求则以线为媒,传递着书写者的情感、人格与诗意。加之笔墨纸砚等文房雅致的陪伴,书法艺术更是呈现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养。
高等书法教育的实践途径
固本培元,深化传统根基。需系统梳理书法艺术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构建全面而深入的课程体系。通过经典碑帖的临摹、分析,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明确书法审美标准,深刻理解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独特价值。教学实践中,引入书法史、书法理论等跨学科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融合创新,激发个性潜能。在稳固传统根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书法创作中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进行个性化探索。通过举办书法创作工作坊、跨界艺术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书法跨界融合能力。亦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如数字化书法教学、虚拟现实体验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的学习平台,促进书法艺术的现代化转型。
理实并重,专精综合并进。在高等书法教育中,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组织书法展览、比赛、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检验其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参与书法研究项目,培养其独立研究能力。在专精于书法技艺的同时,也需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如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知识的积累,以及艺术鉴赏、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共生,坚持和而不同。在高等书法教育中,坚持和而不同的指导思想,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具体而言,本科教育阶段注重基础知识、技能教学,为后续深造奠定坚实基础。进入硕博阶段,则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生涯规划,选择适合的导师进行深入探索。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独立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及高尚品德的书法人才,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高校书法与设计课程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研究及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GJGH2021477)
(作者系河套学院艺术系讲师)